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历 史 惰 性 的实 证 形 态 ――《金瓶梅》的世俗文化(5)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在做法事时,和尚们念的是旧经,诵的是老调,“念佛号不知颠倒,诵经言岂顾高低”,当场表演,势同娼优。即便如此,我也不准备责怪《金瓶梅》世界中的沙弥高僧。因为与宗教范畴对应的非宗教范畴,那里的芸芸生众也都一样在念旧经、唱老调。几乎没有一个人愿意跳出自欺欺人的程式。
世俗是一条河,宗教是一只船。谁过河谁呼船;下了船,便将船抛在后边。即便有人反复过河,他也不会在渡船上安家。因而,庙里的和尚少,庙外的俗人多。
在《金瓶梅》里,关于宗教被仪式化、儿戏化的例子不胜枚举。让人既慨叹世俗的腐蚀力,又惊诧国人的适应性。任何神圣的宗教,一入中国,都不可避免地在“中国化”后丧失其原旨。尽管我倾向于将宗教在中国本土充分的世俗化视为社会生活的必然,我仍然对《金瓶梅》的艺术发现表示惊叹与欣赏。那位作者,肯定是智者。不然,他不可能入木三分地刻划出小说人物在宗教问题上的矛盾心态与矛盾行为。
出于迷信与敬畏,西门庆、潘金莲为武大郎超度亡灵;就在和尚打鼓诵经时,二人竟也敢在灵堂后苟且一番。

历 史 惰 性 的实 证 形 态 ――《金瓶梅》的世俗文化


和尚“出家”,理应绝了“红尘”之念,而在法事进行中,他们竟也会听淫、窥淫,以至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乌乎哀哉!
许过醮愿,西门庆忘了,但玉皇庙的吴道士不忘。腊月,他给西门庆送了薄薄的节礼,便启发着西门庆在正月初九修斋建醮。年前,“先封十五两经钱,另外又封了一两酬答他的节礼”;到了正月初八,玳安送到玉皇庙的物品就有:“一石白米、一担阡张、十斤官烛、五斤沉檀马牙香、十二匹生眼布做衬施,又送了一对京段、两坛南酒、四只鲜鹅、四只鲜鸡、一对豚蹄、一脚羊肉、十两银子,与官哥儿寄名之礼”。神不灵,钱灵,吴道士不亦乐乎。西门庆许了一百二十分醮,吴道士“又添了二十四分答谢天地,十二分庆赞上帝,二十四分荐亡,共列一百八十分醮款”。没想到,商场上的买一赠一,在宗教道场上早已时兴了!
《金瓶梅》的作者,不是宗教感情淡漠,便是现实精神强烈,所以在他笔下的宗教场所都呈现了斑驳的市井色彩。看八十九回吴月娘误入永福寺一节,不必弹议长老道坚的好淫、好货,单看他迎接庞春梅的势利,即与官场上小官迎大僚如出一辙。吴月娘入寺,他的招呼语是“小僧看茶”;庞春梅入寺,他即吩咐小沙弥:“快看好茶。”茶与好茶的区别,正应了“看人吃茶”的惯例。寺院的墙,挡不住世俗的风。和尚、道士,在精神上何曾高出尘表?

历 史 惰 性 的实 证 形 态 ――《金瓶梅》的世俗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