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惰 性 的实 证 形 态 ――《金瓶梅》的世俗文化(9)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郓哥毕竟还是一个立场、一种信念地帮助武松,在《金瓶梅》的天地里,这样的人不多。大多数人都因袭中国人惯常的中庸之道、或两边倒作风,以自私自利为立足点,混过一生。
武松撞到傅伙计,问西门庆是否在家。傅先回答:“不在家了”。经武松一吓唬,马上说出西门庆正在狮子楼饮酒。玳安是西门庆贴身小厮,知道主人机密最多,同时他暴露机密也最多,两面讨好,两方通气;为此饮过潘金莲的茶得过潘金莲的好处费,挨过西门庆的两靴脚,受过吴月娘的痛骂。韩道国的唯利是图,是凌架于一切道德之上的。自己腾出窝来,让老婆跟西门庆勾搭,目的是操纵西门庆南方的买卖。这叫潘金莲一眼识破了:“谁不知他汉子是个明忘八,又放羊,又拾柴,一径把老婆丢与你,图你家买卖做。”后来,西门庆死,韩道国在比他更为现实的老婆王六儿唆使下拐走了西门庆的一千多两银子,自我揭下了假忠顺的画皮。
说人“俗”,就“俗”在这丧失理性的随波逐流。《金瓶梅》一书提供了中国人“俗化”的充分例证。这让我明白:人改造社会十分缓慢,而社会改造人则立竿见影;其次,从“人性”上分析,人们还应该明白,《金瓶梅》中的男女老少大都是社会的合法存在:在本质上,他们不是“反社会”的;相反,倒是因为屈从了、顺应了社会的“俗化”定势而不能自拔,他们才无可挽回地走向人生黑暗。
跳出小说的虚言,我们能摸到的是生命与环境的一致性问题。
本文标题,我用了“历史惰性”的概念。在理性上,我倾向于将世态人情、风俗变迁都纳入文化反思的范畴。少一点对“民俗”的礼赞,多一点对“世态”的审视,从生活更新的角度想想人生,《金瓶梅》一书或者还另具哲学况味。
出自田秉锷《江湖心雨》 赞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
武松撞到傅伙计,问西门庆是否在家。傅先回答:“不在家了”。经武松一吓唬,马上说出西门庆正在狮子楼饮酒。玳安是西门庆贴身小厮,知道主人机密最多,同时他暴露机密也最多,两面讨好,两方通气;为此饮过潘金莲的茶得过潘金莲的好处费,挨过西门庆的两靴脚,受过吴月娘的痛骂。韩道国的唯利是图,是凌架于一切道德之上的。自己腾出窝来,让老婆跟西门庆勾搭,目的是操纵西门庆南方的买卖。这叫潘金莲一眼识破了:“谁不知他汉子是个明忘八,又放羊,又拾柴,一径把老婆丢与你,图你家买卖做。”后来,西门庆死,韩道国在比他更为现实的老婆王六儿唆使下拐走了西门庆的一千多两银子,自我揭下了假忠顺的画皮。
说人“俗”,就“俗”在这丧失理性的随波逐流。《金瓶梅》一书提供了中国人“俗化”的充分例证。这让我明白:人改造社会十分缓慢,而社会改造人则立竿见影;其次,从“人性”上分析,人们还应该明白,《金瓶梅》中的男女老少大都是社会的合法存在:在本质上,他们不是“反社会”的;相反,倒是因为屈从了、顺应了社会的“俗化”定势而不能自拔,他们才无可挽回地走向人生黑暗。
跳出小说的虚言,我们能摸到的是生命与环境的一致性问题。
本文标题,我用了“历史惰性”的概念。在理性上,我倾向于将世态人情、风俗变迁都纳入文化反思的范畴。少一点对“民俗”的礼赞,多一点对“世态”的审视,从生活更新的角度想想人生,《金瓶梅》一书或者还另具哲学况味。
出自田秉锷《江湖心雨》 赞 (散文编辑:滴墨成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