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历 史 惰 性 的实 证 形 态 ――《金瓶梅》的世俗文化(7)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生活于社会底层的人,一律作仰视状,对高踞他们之上的人敬礼有加。王婆、何九等,呼西门庆为“大官人”。这是一个颇有意味的称谓。我倾向于作“大人”和“官人”的合称理解。在家里,奴仆则直呼他为“俺爹”、“老爹”、“爹”,就连妓院里的妓女们,也一律“爹”长“爹”短地叫他。结义兄弟,无论长幼,又一无例外地喊他“哥”。待他升为金吾卫副千户时,连一省大吏巡按御史都要喊他“西门千户”或直以表字“四泉”相呼。
称呼,是最能反映人的阶级层次或精神现状的。当百姓在官吏面前自称“小人”(连武松也不例外)时,或当主子谩骂奴仆为“贼奴才”时,中国社会结构的冰冷模式是稳定而保守的。这样一个陈滞的、倾斜的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形态愈固定,现状愈永恒,愈需要“老调子”为这一切配音伴唱。

历 史 惰 性 的实 证 形 态 ――《金瓶梅》的世俗文化


一年到头,时序和忧乐排成节日,人人如此,年年如此。在“节日”的碾磨中,创造的本能被打碎成齑粉。《金瓶梅》一书,是明代人的节日大展示,于所有的热闹外,分明是脱不掉的倦怠。
“六月初二日”,西门庆与孟玉楼的婚礼,只有“一顶大轿”、“四对红纱灯笼”显示了喜庆,西门庆大院,则一派死寂。
“八月初七日”,西门庆再娶潘金莲,书中依然写了“一顶轿子”、“四个灯笼”的迎亲场面,但也只有“轿”与“灯”的显现。两次结婚,两次“静场”处理,这无声的草率,或表示了作者对西门庆婚姻的否定,或是“一夫多妻制”本身的程序疲劳。
西门庆的第三次婚礼,是娶李瓶儿。这一次,阵势稍大,却依然突出了“一顶大轿”、“四对灯笼”,其余婚礼程式,则一概免除。三次婚礼,为什么省略了一切必须的程序(如拜天地、拜祖宗、拜双亲、夫妻互拜等)呢?为什么其热闹程度连到妓院里梳笼一个“粉头”都不如呢?

历 史 惰 性 的实 证 形 态 ――《金瓶梅》的世俗文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