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 史 惰 性 的实 证 形 态 ――《金瓶梅》的世俗文化(8)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习俗的简化,是否有对西门庆婚姻合法性的质疑呢?
“喜事”简化了,《金瓶梅》对西门庆家的丧事,如李瓶儿之死,却用四回文字精心铺排。死前话别,死后伤怀,阴阳先生看时批书,停灵哭殡,三日道场诵经,七日水陆道场,“二七”建请法斋坛,“三七”上堂念经,“四七”复请僧众结坛、跳沙、洒花米、行香,死亡三十二天,“发引”出殡,浩浩荡荡,好不热闹。对丧事全过程的描写,大概不是为了借此记录风俗,从艺术的倾向性上评析,大抵是在强化主人公乐极而悲的必然命势。再一次大写丧事,便摊到了西门庆。过程几乎是一样的,但因为家败势衰,那丧事的气派早已一落千丈。李瓶儿死,西门庆死,都是阴阳徐先生“看时批书”。从此岸,到彼岸,一座桥相通。
通览《金瓶梅》,读者也许会发现该书作者重死不重生。这是一种生命的哀惋,还是一种生命的警策。大办丧事,与死亡者的死亡无关。一出苟活者的戏文,愈热闹,愈悲凉,愈正经,愈冷酷;丧礼,从头至尾都是对“忘却”的诠释。
当每一个生活细节都有据可依时,人活得轻松了。这就是风俗之利。“风俗”是一条河,哪条鱼儿都在河中游。“风俗”是重复,是从众,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固步自封。任何一种行为——吃饭、穿衣、出行、交友、祭祖、敬神、拜佛、慕道、经商、务工、求师、见官、生子、出殡等等,只要相沿成“习”,成“俗”,这“俗化”的生活就变成了设定程序;泥“俗”不变,这“风俗”自然就演化为封杀变革的桎梏。俗化的行为是僵硬的行为,俗化的思想是僵硬的思想。《金瓶梅》写实的力量,即在于它生动记述了明朝中后期遍及朝野的“俗化”大势。
即便家破人亡,金瓶中人也不曾获得跳出这“俗化”的理性。
那个卖雪梨的郓哥,尚存几分天真。不是他报信,武松还要蒙在鼓里。但看郓哥的一言一行,又无不是充分世俗化的。武松讨真话,是花了钱的。先给白银五两,又许事成再追加十两,因而郓哥的积极性被点燃起来,“便陪他打官司也不妨!”这叫“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极合于中国的世道人心。
“喜事”简化了,《金瓶梅》对西门庆家的丧事,如李瓶儿之死,却用四回文字精心铺排。死前话别,死后伤怀,阴阳先生看时批书,停灵哭殡,三日道场诵经,七日水陆道场,“二七”建请法斋坛,“三七”上堂念经,“四七”复请僧众结坛、跳沙、洒花米、行香,死亡三十二天,“发引”出殡,浩浩荡荡,好不热闹。对丧事全过程的描写,大概不是为了借此记录风俗,从艺术的倾向性上评析,大抵是在强化主人公乐极而悲的必然命势。再一次大写丧事,便摊到了西门庆。过程几乎是一样的,但因为家败势衰,那丧事的气派早已一落千丈。李瓶儿死,西门庆死,都是阴阳徐先生“看时批书”。从此岸,到彼岸,一座桥相通。
通览《金瓶梅》,读者也许会发现该书作者重死不重生。这是一种生命的哀惋,还是一种生命的警策。大办丧事,与死亡者的死亡无关。一出苟活者的戏文,愈热闹,愈悲凉,愈正经,愈冷酷;丧礼,从头至尾都是对“忘却”的诠释。
当每一个生活细节都有据可依时,人活得轻松了。这就是风俗之利。“风俗”是一条河,哪条鱼儿都在河中游。“风俗”是重复,是从众,是一个社会群体的固步自封。任何一种行为——吃饭、穿衣、出行、交友、祭祖、敬神、拜佛、慕道、经商、务工、求师、见官、生子、出殡等等,只要相沿成“习”,成“俗”,这“俗化”的生活就变成了设定程序;泥“俗”不变,这“风俗”自然就演化为封杀变革的桎梏。俗化的行为是僵硬的行为,俗化的思想是僵硬的思想。《金瓶梅》写实的力量,即在于它生动记述了明朝中后期遍及朝野的“俗化”大势。
即便家破人亡,金瓶中人也不曾获得跳出这“俗化”的理性。
那个卖雪梨的郓哥,尚存几分天真。不是他报信,武松还要蒙在鼓里。但看郓哥的一言一行,又无不是充分世俗化的。武松讨真话,是花了钱的。先给白银五两,又许事成再追加十两,因而郓哥的积极性被点燃起来,“便陪他打官司也不妨!”这叫“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极合于中国的世道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