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寻勺圃(6)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清光绪十五年(1889),张伯英年十九。是冬,迎娶夫人崔右铭(敬宜)。夫人与先生同庚,乃铜山缙绅崔弼均之女,能诗善画,且精于装治碑刻拓本。婚后,相继得长子寿慈、长女慈慧、次子恺慈。为家庭生活计,张伯英始于徐州城内设馆授业。从以人为师,到做人师表;从为人子,到为人父;张伯英在二十岁左右就完全走向了人格独立和思虑成熟。
大清王朝气数将尽,而张伯英似乎还不能忘怀于登科进仕。一边授徒,一边自修,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伯英二十七岁,终于考中了丁酉科拔贡,依例,出任直隶州州判。
前路一派光明,张伯英踏上学而优则仕的康庄大道。乐极生悲的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崔夫人因上一年生育次女慈勤而染病不治,竟在她三十一岁时撒手人寰。张伯英痛失爱妻,作《崔敬宜传》以寄哀情。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诏补并行庚子、辛丑恩科,张伯英赴金陵应顺天乡试,与其叔云生同科中举。发榜之前,有乌鸦在榆庄村的树上大声鸣叫。闻其声,张宅上下皆惊,以为不祥。独陈夫人大声说:“乌鸦乌鸦来报喜,一科两个举。”不几日,信差报捷,叔侄同登,传于乡里,蔚为佳话。为了以示区别,乡人称张从仁为“老举人”,称张伯英为“小举人”。
京华相思
妻子去世后,张伯英度过了四年孤寂的岁月。光绪三十一年(1905),续娶夫人段端书。段夫人出萧县望族。婚后,相继得三女慈祺、四女慈融、五女慈荃、三子宇慈。
远方的呼唤传来,张伯英应时而动,跨出徐州城门,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先是随时任广东雷阳道台的萧县段书云(少沧)先生赴广东襄理文牍,并兼任其家馆教职,后出任广东学务公所课长。旋北归,先后任安徽省视学、津浦铁路南段总局文案,并入南京高等学堂研治新学。宣统二年(1910),张伯英当选为江苏省谘议局议员。辛亥革命前的南京,文人荟萃,墨客云集,早已中了探花、曾任安徽巡抚的冯煦先生此时以苏浙皖三省“查赈大臣”的名义驻节南京,张伯英重游师门,相与论诗衡文,兼及金石书画,眼界更高,腕力更强,善书之名,闻于金陵。宣统三年(1911),辛亥军兴,张伯英设馆于南京下关,与徐树铮同寓。经徐氏引荐,入第一军任秘书。
在新旧交替之际,张伯英以他“不惑”之智,一步跨入民国时代。徐树铮的引荐至关重要,但张伯英四十多年的学养积累和人生历练毕竟是他成功的关键。
大清王朝气数将尽,而张伯英似乎还不能忘怀于登科进仕。一边授徒,一边自修,到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张伯英二十七岁,终于考中了丁酉科拔贡,依例,出任直隶州州判。
前路一派光明,张伯英踏上学而优则仕的康庄大道。乐极生悲的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崔夫人因上一年生育次女慈勤而染病不治,竟在她三十一岁时撒手人寰。张伯英痛失爱妻,作《崔敬宜传》以寄哀情。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廷诏补并行庚子、辛丑恩科,张伯英赴金陵应顺天乡试,与其叔云生同科中举。发榜之前,有乌鸦在榆庄村的树上大声鸣叫。闻其声,张宅上下皆惊,以为不祥。独陈夫人大声说:“乌鸦乌鸦来报喜,一科两个举。”不几日,信差报捷,叔侄同登,传于乡里,蔚为佳话。为了以示区别,乡人称张从仁为“老举人”,称张伯英为“小举人”。
京华相思
妻子去世后,张伯英度过了四年孤寂的岁月。光绪三十一年(1905),续娶夫人段端书。段夫人出萧县望族。婚后,相继得三女慈祺、四女慈融、五女慈荃、三子宇慈。
远方的呼唤传来,张伯英应时而动,跨出徐州城门,走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先是随时任广东雷阳道台的萧县段书云(少沧)先生赴广东襄理文牍,并兼任其家馆教职,后出任广东学务公所课长。旋北归,先后任安徽省视学、津浦铁路南段总局文案,并入南京高等学堂研治新学。宣统二年(1910),张伯英当选为江苏省谘议局议员。辛亥革命前的南京,文人荟萃,墨客云集,早已中了探花、曾任安徽巡抚的冯煦先生此时以苏浙皖三省“查赈大臣”的名义驻节南京,张伯英重游师门,相与论诗衡文,兼及金石书画,眼界更高,腕力更强,善书之名,闻于金陵。宣统三年(1911),辛亥军兴,张伯英设馆于南京下关,与徐树铮同寓。经徐氏引荐,入第一军任秘书。
在新旧交替之际,张伯英以他“不惑”之智,一步跨入民国时代。徐树铮的引荐至关重要,但张伯英四十多年的学养积累和人生历练毕竟是他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