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梦寻勺圃(5)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清光绪十一年(1885),张伯英十五岁,已经是一位英俊少年。而在他的村塾中,又来了一老三少四个人。老者是他的新老师徐忠清(葵南)先生,少者则是徐先生的长子、次子和幼子。徐先生的幼子即张伯英的终生挚友、此时年仅五龄的同窗伙伴徐树铮(又铮)。师生相识,徐先生即以徐州府学山长刘慈民先生的《偶句集古》相赠。
徐葵南先生家于徐州城南四十里萧铜交界处的醴泉村,为徐州宿儒,多年来均以教馆受聘于徐州城乡。溥原先生延徐葵南先生入塾为师,既考量到儿子的学业渐广,又考量了葵南先生的学海渊深,所以才作了这个影响张伯英一生一世的决定。
榆庄村塾最后两年的攻读,让张伯英完成了道德文章的飞跃,也让童稚而又聪慧的徐树铮深深地记住这位异姓兄长……
在这一时期,因徐奎南先生还在徐州守备李秀岭的家馆任教,张从仁、张伯英叔侄亦曾在李家附读,遂与李秀岭之子李辅中相识。
而当我与孙统义先生徘徊曲径的时候,榆庄的新篁新柳早已漠然于昨天的霜风。我有一种迟来的失落与怨悔。其实,前人是没有耐心等待后人的。
彭城追忆

梦寻勺圃


回徐州不久,我就完成了张伯英小传的初稿。即便在定稿付印之后,我仍然遗憾于不能勾勒出张伯英在徐州生活的动态画面。
主航道云帆高挂,六十年中流放舟,谁还会注意小河湾里的风景?只要你想刻意回避,你就能修养成只见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甚至不见泰山的本领。
浏览中国二十世纪的“书法”艺术史,张伯英无疑是一座被人故意漠视的峰峦。这是一套思想的魔术。灯光一闪,大幕一开,山岭消失了。于是,有人快意于创造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历史。
当我续上思念,准备在云龙山麓遥想张伯英的青春神韵时,一砖一瓦的物证都没有找到。云龙山还在,云龙书院消失了。而后人出之旅游、或纪念目的而垒起的墙垣,压根儿就与当年的精舍讲堂沾不上一点儿边际。
清光绪十三年(1887),张伯英十七岁。告别榆庄村塾,步入徐州府学的殿堂。在云龙讲舍里,由江南鸿儒冯煦(蒿庵)先生主讲经纶;在云龙明伦堂,由地方硕学王鹤琴主持会课。一时间,徐州青年才俊如祁世倬(汉云)、陈素(璞完)、王学渊(惺三)等,咸聚云龙书院。明师指点,挚友砥砺,张伯英漫步于九曲云龙山头,感受了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超越。这一年,祖父卓堂公将珍藏大半生的万寿祺(年少)《渚倡和集册》交给张伯英保管,以示寄托。次年,张伯英随祖父游历金陵,得书法名家包世臣所著《安吴论书》、《艺舟双辑》诸书,受其影响,此后习书每以北碑为宗。回徐州后,勤习《龙门二十品》及《张玄墓志》,故其书法结体谨严,骨力雄健,每为蒿庵师称道,许为后起之秀者。

梦寻勺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