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梦寻勺圃(8)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张伯英痛感政途险恶、国事难为,遂于民国十五年(1926)春天病辞临时政府各职。进京十五年,皆赁屋而居,五迁(东城报房胡同、大石作、慈慧殿、法通寺、东四十条)之后,他在好友张相文(蔚西)先生的帮助下,购得北京地安门外北官坊口十三号旧宅一所。因处明相李东阳(西涯)旧居李公桥之东,乃以“东涯老屋”命室名,自兹书法作品始有“东涯老人”之署。
彻底脱离了政坛,张伯英以一个独立文化人的身份,自励自强于北平这个文化之都。一心无牵挂,矢志于他的书法实践与书法理论,又经二十多年磨砺,一个书法巨子得到了时代公认。
若从生活上看,张伯英的活动范围日渐狭小。北官坊口旧宅,坐北朝南,三进院,正厅三大间,三进正厅连接东西两厢,厅前一大院,院中花木扶疏。正厅窗明几净,为张伯英披览诗文、临池弄笔之所。苟无外出,他的一日劳作,均在此厅。会客,则多在前院西厅“汉画室”。再西的西侧房,是张氏家塾,儿孙辈读四书五经,均在此。
若从交谊上看,辞职后的张伯英基本上不再与政界、军界人物交往。过从甚密者,非诗人、文人、即书家、画家。定居北官坊口前后与之交往的文化人先后有林纾(琴南)、梁上栋、赵椿年(剑秋)、齐白石、姚永概(叔节)、华世奎(璧臣)、白坚(坚甫)、秦树声(幼衡)、傅增湘(叔和)诸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惺惺相惜,同命相怜,这有助于张伯英在集思广益的吸纳中酝酿时代英华。

梦寻勺圃


2005年初春,我与北京联合大学教授周传家先生从后海北街的恭王府绕行去鼓楼,过北官坊口,按图索骥,终于也未进得张伯英故居。事后我安慰自己:即便踏入先生故居,又有谁烹茶待客呢?北官坊口十三号将不断迎来它新的住户,但它的老房东已经塑造了北官坊口十三号永恒的品格;作为回报,这处旧宅亦将不息地复活思念。
值得思念的历史,永远有凡夫俗子难以企及的精彩。
这里应该有三十万字的铺排,才能再现张伯英先生七十九年的峥嵘。这里应该有八音交融的旋律,才能告慰张伯英先生厚德载物的寂寞。而我,却只能将思念剪碎,希冀它化成漫天的花雨……
张伯英先生是大智慧。
大智慧明于进退。徐树铮死,张伯英退,这是先生在用自己的余生酬报知己。新进者以为段政府前的学潮惨案促成张伯英辞职,误矣!
1937年,王克敏出任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委员长,三次登门邀约张伯英出山任职,张伯英不为高官厚禄所动。最后一次谈话闹到面红耳赤。王说:“你就是诸葛亮,我三顾茅庐也该出山了。”张答:“我没有诸葛亮之才,但我可以效仿诸葛亮之德。”

梦寻勺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