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寻勺圃(3)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旧地重游,往往是新梦的点燃。在榆庄的楼堂瓦舍间穿行,我恍然于日月逆行……
明中叶嘉靖年间,浙江绍兴人张棋过江渡淮,看中了铜山县的好风水,遂定居于铜山吕梁。这位叫张棋的山阴人,就是张伯英的十二世祖,也即是徐州山阴张氏的始迁祖。
至张棋子应科,张家又移居徐州城。应科子张垣(又名垣崇),字曙三,明朝武举,以荐任河南归德通判(正六品)。明末动乱,以身殉国。
垣子胆,明崇祯癸酉(1633)武举,随父任归德营参将。父死难,率所部直击叛帅。入清,随豫亲王南征,授副总兵职。积功,疏题天津总兵,廷议会推开(封)归(德)提督总兵(从一品)。因受中伤,毅然辞军职,回徐州养亲。后诰授骠骑将军。张胆的人生亮点是义修荆山桥。该桥全部巨石券砌,长362丈5尺,顶宽1丈9尺,共40余孔,耗银26800两,历时两年始成。湖流巨浸,七省孔道,因此桥而成坦途。
胆六子,其中五个儿子身膺重任。其次子道瑞,即张伯英八世祖。道瑞,字履贞,武进士出身,仕至福山游击,署徐州副总兵。
道瑞孙朝锦,字霞抒,恩岁贡生,官上元(江宁)训导。在他未做官前,曾拜了张伯行为师修程朱之学,且以仁义称著。某年岁饥,他出粟数千斛(一斛五斗,约百斤),救济贫乏。可惜,朝锦英年早逝,未能有大功于社稷。
朝锦子随,字子正。因父早殁,随事母极孝。其母石氏,为徐州知州石杰(浙江桐乡人,进士,于乾隆二年出任是职)之女。每当母怒,张随总是长跪自责,直到母亲气消怒解。
随子省斋,字鲁门,以附生议叙盐运知事,积军功,加州同衔,世人咸称清毅先生。清毅先生出仕时,捻军之乱方炽,他练丁壮,组民军,筑圩寨,建社仓,堵御捻乱,有功地方,逝后祀于徐州乡贤祠。这位清毅先生即是张伯英先生的曾祖父。
省斋之子达,字卓堂,为张伯英先生祖父。张达不到十岁,“七经皆成诵”,“为文援笔立就,嗜今隶书,得颜平原遗意”。成年,张达奋身军旅,亦未尝一日废书。他曾经表白:“学当识其大者,非第沾沾腥腐之文为科目地,而世之少自异者,又耗心力于考证,纤琐以为博,支离以为新;其于身世之大,所以自治治人者,反在所略,是相率出于无用也。”忆及这么一位能文、能武、能修身、能治世的书法家祖父,后人自可从“家教”方面探知张伯英成才的必然性。
张伯英先生之父名仁广,字溥原,以“通判”衔,分职东河,前后治河三十年,调钱发物,一尘不染,“未尝乞贵人”,亦“不假人一钱”。入民国,遂不复仕,“读书作字”,终老乡里。
明中叶嘉靖年间,浙江绍兴人张棋过江渡淮,看中了铜山县的好风水,遂定居于铜山吕梁。这位叫张棋的山阴人,就是张伯英的十二世祖,也即是徐州山阴张氏的始迁祖。
至张棋子应科,张家又移居徐州城。应科子张垣(又名垣崇),字曙三,明朝武举,以荐任河南归德通判(正六品)。明末动乱,以身殉国。
垣子胆,明崇祯癸酉(1633)武举,随父任归德营参将。父死难,率所部直击叛帅。入清,随豫亲王南征,授副总兵职。积功,疏题天津总兵,廷议会推开(封)归(德)提督总兵(从一品)。因受中伤,毅然辞军职,回徐州养亲。后诰授骠骑将军。张胆的人生亮点是义修荆山桥。该桥全部巨石券砌,长362丈5尺,顶宽1丈9尺,共40余孔,耗银26800两,历时两年始成。湖流巨浸,七省孔道,因此桥而成坦途。
胆六子,其中五个儿子身膺重任。其次子道瑞,即张伯英八世祖。道瑞,字履贞,武进士出身,仕至福山游击,署徐州副总兵。
道瑞孙朝锦,字霞抒,恩岁贡生,官上元(江宁)训导。在他未做官前,曾拜了张伯行为师修程朱之学,且以仁义称著。某年岁饥,他出粟数千斛(一斛五斗,约百斤),救济贫乏。可惜,朝锦英年早逝,未能有大功于社稷。
朝锦子随,字子正。因父早殁,随事母极孝。其母石氏,为徐州知州石杰(浙江桐乡人,进士,于乾隆二年出任是职)之女。每当母怒,张随总是长跪自责,直到母亲气消怒解。
随子省斋,字鲁门,以附生议叙盐运知事,积军功,加州同衔,世人咸称清毅先生。清毅先生出仕时,捻军之乱方炽,他练丁壮,组民军,筑圩寨,建社仓,堵御捻乱,有功地方,逝后祀于徐州乡贤祠。这位清毅先生即是张伯英先生的曾祖父。
省斋之子达,字卓堂,为张伯英先生祖父。张达不到十岁,“七经皆成诵”,“为文援笔立就,嗜今隶书,得颜平原遗意”。成年,张达奋身军旅,亦未尝一日废书。他曾经表白:“学当识其大者,非第沾沾腥腐之文为科目地,而世之少自异者,又耗心力于考证,纤琐以为博,支离以为新;其于身世之大,所以自治治人者,反在所略,是相率出于无用也。”忆及这么一位能文、能武、能修身、能治世的书法家祖父,后人自可从“家教”方面探知张伯英成才的必然性。
张伯英先生之父名仁广,字溥原,以“通判”衔,分职东河,前后治河三十年,调钱发物,一尘不染,“未尝乞贵人”,亦“不假人一钱”。入民国,遂不复仕,“读书作字”,终老乡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