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前湾新区空间规划 20192035年 批后公布(4)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功能协同平台共建,建设区域协同发展平台,探索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共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共同体。
第9条促进北部副城空间协同发展
依托北部地区扁平化、网络化的发展基础,构建以城镇组群为主体的地区空间框架,提升各组群的区域地位。在跨行政边界的城镇组群内部,整体谋划城镇空间布局。发挥余姚在杭绍甬一体化中的桥头堡地位,强化慈溪南北联动发展。重点优化“慈北 慈溪城区”、“中意 泗门 小曹娥”、“杭州湾新区 崇寿 庵东”组群的功能协同与网络联系。
推进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构建由市域轨道、中运量公交组成的地区公共交通网络。构建北部副城与宁波市中心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加强新区与余姚、慈溪城区公共交通联系,统筹公共交通服务管理,实现地区公共交通无障碍换乘。
打破行政管辖界限,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区域水源统筹调配,疏通地区防潮防涝系统,完善北排通道建设,统筹共建共享区域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各类基础设施。
第二节 新区空间发展策略
第10条空间模式转型
强调区域协同、强调生态优先、强调组群联动、强调规模集约、强调产城融合。
第11条构建组群化、网络化空间框架
以功能单元为基础组织新区空间,突出以人为本、功能混合,全面提升空间组织效率和服务水平,形成弹性开放的总体空间骨架。
第三节 新区国土空间格局
第12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新区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实现发展和管控的统一。优化滩、水、林、田、海的新区国土空间格局,科学配置国土空间资源,强化国土空间底线管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区域全要素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构建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空间。
第13条美丽国土空间格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确定自然生态与农业空间占新区面积60%以上,城镇建设空间控制在40%以内。
1、保护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严格保护承担生态系统维护与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空间,占新区空间比例不低于22.5%。
2、保障农业空间提质增效
保障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等功能的农业空间,占新区空间比例控制约37.5%。
3、促进城镇空间集约紧凑
集中布局承载城镇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城镇空间,占新区空间比例控制约40%。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严格管控建设用地供给与空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
第14条自然生态空间网络
严格保护自然生态本底,依托蓝绿网络,构建以杭州湾湿地为核心,重要生态带、生态廊道为纽带的“一核、两带、多廊”新区自然生态空间网络。
1、杭州湾湿地核心
杭州湾湿地绿心是前湾新区自然生态空间的核心,是新区生态空间网络结构的关键节点,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应建设成为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宜赏宜游的精品生态公园和市民亲近自然的最佳目的地。
2、重要生态带
建设北部滨海生态带、中部乡野田园带,保护生态带结构与功能,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管控;推进生态带内生态公益林建设、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村庄搬迁安置等生态保育相关工作。
3、生态廊道
结合自然资源要素分布,构建联通海陆、贯串城区、功能复合的生态廊道网络。包括两级生态廊道:一级生态廊道是廊道网络的主骨架,包括陶家路江生态走廊、长冷江生态走廊、垫桥路江生态走廊、陆中湾生态走廊、四灶浦江生态走廊和水云浦生态走廊等六条廊道。规划廊道内开敞空间宽度控制50米左右,不得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开发,逐步推动范围内现状村庄整治与提升,宜结合生态公园与城市公园建设,完善休闲步道、景观节点和休憩场所。二级生态廊道是连通一级生态廊道的水系和绿化空间,发挥生态隔离、景观美化、卫生防护、休闲游憩等综合功能,规划廊道内开敞空间宽度控制20米左右。
加强生态廊道内土地整治,优先对生态廊道内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实施更新改造与生态修复。
第15条城镇空间结构
构建“两核、两区、多组团”的新区城镇总体空间结构。
两核:分别为滨海创新发展核、南部产城服务核。滨海创新发展核: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国际贸易、商务服务、工业设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依托该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酒店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度假区,发展文旅融合经济、会议会展经济。南部产城服务核:联动慈溪中心城区拓展现代服务业功能,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积极推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提升高端轴承、密封件等关键基础件产业规模,重点布局医疗器械、机器人产业。
第9条促进北部副城空间协同发展
依托北部地区扁平化、网络化的发展基础,构建以城镇组群为主体的地区空间框架,提升各组群的区域地位。在跨行政边界的城镇组群内部,整体谋划城镇空间布局。发挥余姚在杭绍甬一体化中的桥头堡地位,强化慈溪南北联动发展。重点优化“慈北 慈溪城区”、“中意 泗门 小曹娥”、“杭州湾新区 崇寿 庵东”组群的功能协同与网络联系。
推进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构建由市域轨道、中运量公交组成的地区公共交通网络。构建北部副城与宁波市中心的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体系,加强新区与余姚、慈溪城区公共交通联系,统筹公共交通服务管理,实现地区公共交通无障碍换乘。
打破行政管辖界限,推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强区域水源统筹调配,疏通地区防潮防涝系统,完善北排通道建设,统筹共建共享区域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各类基础设施。
第二节 新区空间发展策略
第10条空间模式转型
强调区域协同、强调生态优先、强调组群联动、强调规模集约、强调产城融合。
第11条构建组群化、网络化空间框架
以功能单元为基础组织新区空间,突出以人为本、功能混合,全面提升空间组织效率和服务水平,形成弹性开放的总体空间骨架。
第三节 新区国土空间格局
第12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目标
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新区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实现发展和管控的统一。优化滩、水、林、田、海的新区国土空间格局,科学配置国土空间资源,强化国土空间底线管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区域全要素用途管制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构建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空间。
第13条美丽国土空间格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确定自然生态与农业空间占新区面积60%以上,城镇建设空间控制在40%以内。
1、保护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严格保护承担生态系统维护与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空间,占新区空间比例不低于22.5%。
2、保障农业空间提质增效
保障承担农产品生产和农村生活等功能的农业空间,占新区空间比例控制约37.5%。
3、促进城镇空间集约紧凑
集中布局承载城镇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城镇空间,占新区空间比例控制约40%。统筹城乡发展,优化城市功能布局,严格管控建设用地供给与空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
第14条自然生态空间网络
严格保护自然生态本底,依托蓝绿网络,构建以杭州湾湿地为核心,重要生态带、生态廊道为纽带的“一核、两带、多廊”新区自然生态空间网络。
1、杭州湾湿地核心
杭州湾湿地绿心是前湾新区自然生态空间的核心,是新区生态空间网络结构的关键节点,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应建设成为生态良好、景观优美、宜赏宜游的精品生态公园和市民亲近自然的最佳目的地。
2、重要生态带
建设北部滨海生态带、中部乡野田园带,保护生态带结构与功能,实施生态保护与建设管控;推进生态带内生态公益林建设、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污染治理、村庄搬迁安置等生态保育相关工作。
3、生态廊道
结合自然资源要素分布,构建联通海陆、贯串城区、功能复合的生态廊道网络。包括两级生态廊道:一级生态廊道是廊道网络的主骨架,包括陶家路江生态走廊、长冷江生态走廊、垫桥路江生态走廊、陆中湾生态走廊、四灶浦江生态走廊和水云浦生态走廊等六条廊道。规划廊道内开敞空间宽度控制50米左右,不得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开发,逐步推动范围内现状村庄整治与提升,宜结合生态公园与城市公园建设,完善休闲步道、景观节点和休憩场所。二级生态廊道是连通一级生态廊道的水系和绿化空间,发挥生态隔离、景观美化、卫生防护、休闲游憩等综合功能,规划廊道内开敞空间宽度控制20米左右。
加强生态廊道内土地整治,优先对生态廊道内的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实施更新改造与生态修复。
第15条城镇空间结构
构建“两核、两区、多组团”的新区城镇总体空间结构。
两核:分别为滨海创新发展核、南部产城服务核。滨海创新发展核: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国际贸易、商务服务、工业设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依托该区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酒店服务设施,建设旅游度假区,发展文旅融合经济、会议会展经济。南部产城服务核:联动慈溪中心城区拓展现代服务业功能,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积极推进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提升高端轴承、密封件等关键基础件产业规模,重点布局医疗器械、机器人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