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的豫章书院暴走大事件(6)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在入学之后的一个多月里,她一直感觉自己被孤立、大家都很冷漠。“老师平常不跟学生聊天,对我漠不关心。同学之间也没有朋友,大家缺乏信任,找不到人倾诉。”她回忆,自己还经常挨戒尺。吴军豹下命令让学生互相抓错,“谁发现有人违规,当晚有惩罚便可以减轻或者消除”,“同学之间互相举报”,她觉得难受,甚至绝望。
11月5日,校方展示的用于惩戒学生的戒尺
旌在豫章书院很少吃荤菜,大多数是各种便宜的素菜,吃得最多的是土豆。食堂的荤菜,多是一些廉价的速冻肉,如鸡翅的翅尖,很少见到肉,很多时候毛都没弄干净。“不卫生。”田丰评价。一些学生吃不饱,苏璇借值日的机会,藏馒头在自己的小饭盒里,塞在被子下,留到饿的时候吃。
2014年5月5日中午,食堂难得做了一回鱼。结果全体学生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份自制盐水,让大家坐在文史馆内喝盐水清毒。
“后面就查了一下环境,在盛菜的锅下,有个专门的保温柜子,装热水的,里面全是蛆。”田丰解释这次集体中毒事件的原因。
“中毒,喝了半天盐水,加上两个月来的孤立感,我当时已经有那种绝望的感觉。”快到晚上的时候,旌把装着盐水的茶杯下的小碟子摔碎,捡起一块碎片,“一狠心,一咬牙割自己的左手手腕。”
环境冷漠,感觉不到温暖,她说,想借这样的举动博得大家的同情,但也有想自杀的心理,“当时是多种情绪夹杂在一起。”
她比较幸运,没有伤到动脉,但也流了不少血。同学很快发现了她的异常,报告给老师。
“我当时以为老师会对我特别关心,还会带我去医院包扎。”旌告诉《南方人物周刊》,老师看了伤口,觉得只是皮外伤,也就没管她,同学也只是在一旁看着。她所期待的关心没有出现,只有趴在桌子上,任由伤口的血自己凝固结痂。第二天,她因此事被打了20下龙鞭。
孤立感并非为旌所独有。在学校里,不少同学都会有类似的感觉,被人孤立、举报。
“回到宿舍可以讲话,必须得讲健康一点的话,因为旁人也会举报,然后老师说那就是立功啊,有机会升级。”染尤回忆。
随着时间推移,旌渐渐有了朋友,最初的孤立感也不再那么强烈。
在豫章书院,新生一般都由老生带。热心的老生往往会传授他们经验,避免新生因为“无知”而受到无妄的惩罚。一些老生甚至会保护新生,减少新生受罚的几率。
逃离
罗胆子小,从烦闷室出来之后,他一直小心翼翼,尽量少说话,不惹事,让自己不引人注意。就像在烦闷室里一样,他每天都在琢磨逃跑的方法。他一直在观察教官和老师,探查钥匙在谁手中,大门多久换一次班,窗户哪里有裂缝。
每天不论在哪儿,他一有空都是盯着窗外。有一次在食堂吃饭,他又不由自主地望着窗户,发现有一个小男孩也跟他一样盯着窗户,两人对视一眼,知道了彼此有着相同的心思。他们开始成为朋友,并一起找到另外三名比较高大的同道伙伴,开始悄悄策划逃跑。
小男孩15岁,来自沈阳,父母骗他到南昌旅游,结果却进了豫章书院。罗认为他虽然个子小,但胆子大、脑子活,视他为五人中的头。2013年11月,小男孩提出了一个方案:五个人想办法接近小黑屋,趁没有人的时候,潜入小黑屋所在的院子,关上蓝色的大门,一起制服落单的看守教官,然后抢手机给亲戚朋友打电话求助,并报警。
他们一直在等待时机。“我们找不到机会接近那个蓝色的门,那些人非常警觉,一靠近蓝色门那里都会被呵斥。有些人又在犹豫,如果被抓住的话又会挨打。”罗说,小男孩还提出利用老师每天开会的时间,撬开食堂二楼的窗户,跳楼出去,他们找了多天,但迟迟没有找到工具,因为身边所有的器物几乎都是塑料的。他们的逃跑计划到最后也没付诸行动。
当罗在策划逃跑的时候,女校的姗姗每天也在琢磨如何跑出去。刚从烦闷室出来的时候,她每进一间新教室,看到窗户总会找机会推一推,拧拧螺丝,看有没有松动的,能不能逃跑。但螺丝都被焊死,窗户外面还焊接了铁网。
她想逃,却不敢随便跟人说出这些想法。虽然有一些同学对她很好,帮她洗衣服,但她也很少聊到逃跑的话题,即便发现对方也有这样的想法,也要两个人指着天发誓:不会说出去。
“小孩”也曾经有过一次逃跑行动。他当时只有12岁,自称为“小孩”。和大多数同道的想法一样,他也是翻围墙。宿舍是封闭式的,院墙上有一个栅栏式铁门,两扇门拴在一起,上面有一个空隙。小孩学过素描,知道头能钻出去,身体也能钻出去的道理。有一天晚上熄灯以后,他与一个好友成功钻过了第一道门,在第二道门前被值班教官发现。两人被教官拳打脚踢了一番,关进了烦闷室。
这是一间比较大的烦闷室,已经关了几个新生,他们声音稚嫩,像是小学生。其中一个新生一直在哭,吵得小孩睡不着。他爬起来把新生打了一顿。“我干嘛要教育他?他以为我人很好,是刚被抓进来的新生,我身上穿着学院服呢。”“小孩”已经完全把自己视为老生。
11月5日,校方展示的用于惩戒学生的戒尺
旌在豫章书院很少吃荤菜,大多数是各种便宜的素菜,吃得最多的是土豆。食堂的荤菜,多是一些廉价的速冻肉,如鸡翅的翅尖,很少见到肉,很多时候毛都没弄干净。“不卫生。”田丰评价。一些学生吃不饱,苏璇借值日的机会,藏馒头在自己的小饭盒里,塞在被子下,留到饿的时候吃。
2014年5月5日中午,食堂难得做了一回鱼。结果全体学生食物中毒,上吐下泻。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份自制盐水,让大家坐在文史馆内喝盐水清毒。
“后面就查了一下环境,在盛菜的锅下,有个专门的保温柜子,装热水的,里面全是蛆。”田丰解释这次集体中毒事件的原因。
“中毒,喝了半天盐水,加上两个月来的孤立感,我当时已经有那种绝望的感觉。”快到晚上的时候,旌把装着盐水的茶杯下的小碟子摔碎,捡起一块碎片,“一狠心,一咬牙割自己的左手手腕。”
环境冷漠,感觉不到温暖,她说,想借这样的举动博得大家的同情,但也有想自杀的心理,“当时是多种情绪夹杂在一起。”
她比较幸运,没有伤到动脉,但也流了不少血。同学很快发现了她的异常,报告给老师。
“我当时以为老师会对我特别关心,还会带我去医院包扎。”旌告诉《南方人物周刊》,老师看了伤口,觉得只是皮外伤,也就没管她,同学也只是在一旁看着。她所期待的关心没有出现,只有趴在桌子上,任由伤口的血自己凝固结痂。第二天,她因此事被打了20下龙鞭。
孤立感并非为旌所独有。在学校里,不少同学都会有类似的感觉,被人孤立、举报。
“回到宿舍可以讲话,必须得讲健康一点的话,因为旁人也会举报,然后老师说那就是立功啊,有机会升级。”染尤回忆。
随着时间推移,旌渐渐有了朋友,最初的孤立感也不再那么强烈。
在豫章书院,新生一般都由老生带。热心的老生往往会传授他们经验,避免新生因为“无知”而受到无妄的惩罚。一些老生甚至会保护新生,减少新生受罚的几率。
逃离
罗胆子小,从烦闷室出来之后,他一直小心翼翼,尽量少说话,不惹事,让自己不引人注意。就像在烦闷室里一样,他每天都在琢磨逃跑的方法。他一直在观察教官和老师,探查钥匙在谁手中,大门多久换一次班,窗户哪里有裂缝。
每天不论在哪儿,他一有空都是盯着窗外。有一次在食堂吃饭,他又不由自主地望着窗户,发现有一个小男孩也跟他一样盯着窗户,两人对视一眼,知道了彼此有着相同的心思。他们开始成为朋友,并一起找到另外三名比较高大的同道伙伴,开始悄悄策划逃跑。
小男孩15岁,来自沈阳,父母骗他到南昌旅游,结果却进了豫章书院。罗认为他虽然个子小,但胆子大、脑子活,视他为五人中的头。2013年11月,小男孩提出了一个方案:五个人想办法接近小黑屋,趁没有人的时候,潜入小黑屋所在的院子,关上蓝色的大门,一起制服落单的看守教官,然后抢手机给亲戚朋友打电话求助,并报警。
他们一直在等待时机。“我们找不到机会接近那个蓝色的门,那些人非常警觉,一靠近蓝色门那里都会被呵斥。有些人又在犹豫,如果被抓住的话又会挨打。”罗说,小男孩还提出利用老师每天开会的时间,撬开食堂二楼的窗户,跳楼出去,他们找了多天,但迟迟没有找到工具,因为身边所有的器物几乎都是塑料的。他们的逃跑计划到最后也没付诸行动。
当罗在策划逃跑的时候,女校的姗姗每天也在琢磨如何跑出去。刚从烦闷室出来的时候,她每进一间新教室,看到窗户总会找机会推一推,拧拧螺丝,看有没有松动的,能不能逃跑。但螺丝都被焊死,窗户外面还焊接了铁网。
她想逃,却不敢随便跟人说出这些想法。虽然有一些同学对她很好,帮她洗衣服,但她也很少聊到逃跑的话题,即便发现对方也有这样的想法,也要两个人指着天发誓:不会说出去。
“小孩”也曾经有过一次逃跑行动。他当时只有12岁,自称为“小孩”。和大多数同道的想法一样,他也是翻围墙。宿舍是封闭式的,院墙上有一个栅栏式铁门,两扇门拴在一起,上面有一个空隙。小孩学过素描,知道头能钻出去,身体也能钻出去的道理。有一天晚上熄灯以后,他与一个好友成功钻过了第一道门,在第二道门前被值班教官发现。两人被教官拳打脚踢了一番,关进了烦闷室。
这是一间比较大的烦闷室,已经关了几个新生,他们声音稚嫩,像是小学生。其中一个新生一直在哭,吵得小孩睡不着。他爬起来把新生打了一顿。“我干嘛要教育他?他以为我人很好,是刚被抓进来的新生,我身上穿着学院服呢。”“小孩”已经完全把自己视为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