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乱伦的畏惧--归根到底还是性的问题(7)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小说中的母亲最终被儿子鞭笞致死,而且是“心甘情愿”地被打死,乱伦的悲剧被推向了高潮。残疾儿子杀死母亲的行为虽然与前例十八岁的中国“俄狄普斯”杀父的形式不同,但同样都是反社会行为的极端表现。无独有偶,《撕开遮蔽》例举的“曾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母亲”和儿子乱伦的结局也是儿子的弑母。即使乱伦最终没有导致杀父杀母这样的极端行为,也不可避免地要和社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冲突。前面例举的一个母亲与两个儿子间的乱伦,小儿子与母亲的矛盾实质上已经是社会冲突向家庭内部的延伸,而儿媳作为新家庭成员的加入,使这种冲突外化了。现代家庭尽管有着与社会相对独立的性质,但是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对社会的依赖性和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使之存在于真空之中。因此,乱伦行为也不可能作为“完全是人家自己个的事”而存在。
况且,无论是“恋母情结”、“恋父情结”还是其他什么“情结”产生的乱伦,其中都包含了感情的成分。尽管这种感情是不正常的,但同样具有爱情特征的独占性和排他性。这种“僭位”的感情必定对已经存在或理应存在的应当拥有“正位”感情的社会成员造成伤害。

乱伦的畏惧--归根到底还是性的问题


由此可见,很久以来(包括原始社会的某些阶段),乱伦就是一种反社会的现象。而且,由于现代家庭生活的相对独立性,乱伦禁忌不可能做到如同原始社会那般无“遮蔽”,乱伦行为的反社会性就变得更加隐蔽和更具危害。
四、现代的乱伦现象是家庭和社会分裂的结果
人类文明发展到现代的家庭模式,比起祖先的群居生活无疑是巨大的进步。抛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经济基础对社会结构的决定因素不谈,现代家庭文明带给人类的还有更加丰富和细腻的感情生活。我们难以考察尚无文字记载的群居祖先的爱情生活状况,但以家庭为单位的数千年的文明史却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爱情生活文字,且爱情成了“文学艺术永恒的主题”。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感情也必定比原始群居祖先富于更多的内容。然而,正如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任何文明的进步总蕴涵着自身的缺憾,现代家庭文明也由于它起源于私有制而注定了它与社会的分裂性(当然也有私有制起源于家庭的说法,或者说二者是先有蛋或者先有鸡的关系,在这里我们不作讨论)。在以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的社会结构中,家庭成员之间具有着比较强的生存依赖性。由这种依赖性而产生的家庭认同性必然不同程度地要削弱其成员对社会、国家、法律以及公共道德的认同,从而产生一种对社会的离心力。

乱伦的畏惧--归根到底还是性的问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