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伦的畏惧--归根到底还是性的问题(4)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西方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将“俄狄普斯情结”作为精神分析理论元素之一,是“恋母情结”的同义语,并认为“俄狄普斯情结”像其他精神分析理论元素一样,暗示着一般人有极为原始的感觉存在身上。对多数人而言,这种存在观念对于他们的道德背景简直是一种侮辱,他们很不容易接受这种感觉。即使有人只是稍微暗示到“乱伦”这两个字,他们马上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厌恶。因为这个缘故,俄狄普斯情结的理论对许多人常造成非常大的惊吓。对于这一点,我们在上一节已经举例说过——小说中的“我”“把性跟母亲联系在一起,即使去想一下,都犯忌,都恶心……”
《俄狄普斯王》的悲剧性力量表现在人对命运挑战的失败。俄狄普斯这样一位能解开“司芬克斯之谜”,大智大勇、意志超人的英雄居然也难以逃脱命运的捉弄,最终走向毁灭。这样的悲剧,体现出人对一种超自然、不可知的神秘力量的敬畏,以及对命运的合理性的怀疑。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用降临灾难来“昭示”罪恶,即使这罪恶是无意之中犯下的。可见对于乱伦的畏惧是极端的,只有毁灭才能最终得到解脱。古希腊俄狄普斯杀父娶母的罪孽是过失罪,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处决了的那个中国的年仅十八岁的“俄狄普斯”是故意犯罪。他没有像俄狄普斯那样用同样是悬梁自尽的母亲的胸针刺瞎自己的双眼。在《布告》上的照片里他尽管眼神黯淡,却依然在注视着即将离开的世界。很难想象,在他最后的目光里我们的世界是一种什么模样。
俄狄普斯的悲剧告诉我们,对于过失犯罪的乱伦不可原谅表现出这一时代乱伦畏惧感的强烈程度。在这种畏惧感的重压之下,所谓一般人的“极为原始的感觉”很难苏醒。那种胆敢向乱伦畏惧挑战的心理和行为,应当追溯到比这一时代更加遥远的时代。
人们常说“人是猴子变的”,这虽然是不科学的说法,但进化史的考证证明,人类在远古时代曾经有过和猴子这一近亲相似的生活习性。某电视台不久前播出过一部电视片,其中真实记录了普陀山一个猴群里几只年轻公猴连手杀死它们的猴王夺取王位的过程。猴群里唯有猴王独享对群体内所有母猴的交配权。其它已经性成熟的年轻公猴只能游离于猴群的周围相互嬉戏,而绝不可以染指群体中的母猴。如有犯禁,即使仅仅和母猴有调情行为,也必然遭致猴王的严厉惩罚。终于有一天,几只年轻的公猴联合发动了一起“政变”。老猴王被反叛者们打下悬崖,淹死在激流之中。反叛者中一只最强壮的公猴取代了老猴王的位置,依然如同老猴王一样独自享有对全体母猴的交配权。一场杀父娶母甚至是娶祖母(当然还包括它的姐妹、表姐妹、阿姨、姨婆等所有家族母猴)的带有“乱伦”性质的政变就这样完成了。
《俄狄普斯王》的悲剧性力量表现在人对命运挑战的失败。俄狄普斯这样一位能解开“司芬克斯之谜”,大智大勇、意志超人的英雄居然也难以逃脱命运的捉弄,最终走向毁灭。这样的悲剧,体现出人对一种超自然、不可知的神秘力量的敬畏,以及对命运的合理性的怀疑。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用降临灾难来“昭示”罪恶,即使这罪恶是无意之中犯下的。可见对于乱伦的畏惧是极端的,只有毁灭才能最终得到解脱。古希腊俄狄普斯杀父娶母的罪孽是过失罪,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处决了的那个中国的年仅十八岁的“俄狄普斯”是故意犯罪。他没有像俄狄普斯那样用同样是悬梁自尽的母亲的胸针刺瞎自己的双眼。在《布告》上的照片里他尽管眼神黯淡,却依然在注视着即将离开的世界。很难想象,在他最后的目光里我们的世界是一种什么模样。
俄狄普斯的悲剧告诉我们,对于过失犯罪的乱伦不可原谅表现出这一时代乱伦畏惧感的强烈程度。在这种畏惧感的重压之下,所谓一般人的“极为原始的感觉”很难苏醒。那种胆敢向乱伦畏惧挑战的心理和行为,应当追溯到比这一时代更加遥远的时代。
人们常说“人是猴子变的”,这虽然是不科学的说法,但进化史的考证证明,人类在远古时代曾经有过和猴子这一近亲相似的生活习性。某电视台不久前播出过一部电视片,其中真实记录了普陀山一个猴群里几只年轻公猴连手杀死它们的猴王夺取王位的过程。猴群里唯有猴王独享对群体内所有母猴的交配权。其它已经性成熟的年轻公猴只能游离于猴群的周围相互嬉戏,而绝不可以染指群体中的母猴。如有犯禁,即使仅仅和母猴有调情行为,也必然遭致猴王的严厉惩罚。终于有一天,几只年轻的公猴联合发动了一起“政变”。老猴王被反叛者们打下悬崖,淹死在激流之中。反叛者中一只最强壮的公猴取代了老猴王的位置,依然如同老猴王一样独自享有对全体母猴的交配权。一场杀父娶母甚至是娶祖母(当然还包括它的姐妹、表姐妹、阿姨、姨婆等所有家族母猴)的带有“乱伦”性质的政变就这样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