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解析GTG训练法(3)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3.次数
“以举重训练为例,经典的奥林匹克举重训练计划一般是完成6-10组,每组1-3次重复。力量举训练计划与之相似,但是组内重复次数达到5-6次,因为力量举的技术要求没有抓举和挺举那么高。”――(来自《徒手斗士》)。
我认为在街头健身的静态力量训练中,辅助动态训练如前水平上摆、高团举等可采用每组5-6次,静态退阶可采用每组维持5-7秒,训练状态好的时候可以尝试每组3-5秒的强度,但一定要保证神经系统足够的控制能力。
4.组数
举重运动员可以达到一天2-3练,9个训练组,一般一天训练6-12组都是可以的,把这些组数分散到一天当中或一次训练的间歇当中,但是注意不要过于分散,否则每次的热身会花费你很多时间。
5.频率
在保证不疲劳和动作细节的前提下,尽量多做,我曾经尝试过整点训练法,每隔一个小时训练一组,如果你有整块的时间,可以考虑平均每次训练的间隔,如果没有,那逮着机会就练两组吧。
6.内容
专注少数动作,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专攻一个神技比如俄式挺身,每天的训练内容都安排强度匹配的训练动作,也可以穿插其他的训练动作,但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否则就很难实现不疲劳和单个动作的高频率了,计划安排也会难易执行。
7.周期
一般2-4周,毕竟你要兼顾其他身体素质比如灵活性、爆发力、肌肉耐力等和其他你想要训练的动作,另外在结束了一个小阶段的GTG训练后,进行几天的基础训练可以帮助巩固肌肉和力量基础,保养关节、韧带、筋膜等组织,缓解运动神经压力,为下一次专项训练蓄力。
三、GTG训练法的深层原理
肌肉收缩原理
要了解GTG训练法对于力量增长的作用机理,你必须了解力量的来源,那就是肌肉收缩。
肌细胞在产生收缩之前,首先接受来自运动神经元的一个动作电位(后文解释)。在经过一系列的动作电位接收、传导,引发动力冲程,最终导致肌细胞内细肌丝向粗肌丝滑动(肌丝滑动理论),产生肌肉收缩。
神经冲动全或无原则
刚才说了肌肉收缩的最终前提是运动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安静时,细胞膜内的电位是负70毫伏,当一个细胞膜达到或超过兴奋阈值(细胞膜电位变成负50至负55毫伏之间)的时候,整个信息就变成了一种动作电位。其中起作用的一个原理就是全或无原则,因为如果达不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不会得到传播,如果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可以得到完全传播。
轴突髓鞘化
刚才我们谈到了运动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到肌肉收缩的整个过程,那么这又与GTG训练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从神经元轴突上的电位传到方式说起了。
人体所有动作和运动都受身体的神经控制。神经元分三部分,分别是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无数个树突也细胞体相连,将感觉信息传递到细胞体。细胞体的另一端是轴突,负责将信号从细胞体传递到器官。一个细胞体通常含有很多树突,但是只含有一个轴突。
轴突表面断断续续包绕着环状的髓鞘,大约每1-2毫米就会有一个空隙,叫做朗飞式结,信号可以通过髓鞘在这些朗飞式结跳跃传传导,使得神经信号传导速度大大加快。
pavel在《徒手斗士》中解释道:你的技巧会变得很棒,源于你完成了多次接近极限组数的训练(即低次数、高组数的训练。一旦你决定全力以赴,更多的“神经力量”就会传递到你的肌肉里,因为你的神经系统已经变成了“超导体”。
总结一下就是,通过不力竭的低次数、高组数、高频率训练,让辅助某项运动的肌肉群持续接受对应神经元的电位信号,增加轴突的髓鞘数量从而使得神经信号传导速度更快,身体对于这个动作的神经适应更强,也会有更多数量的运动细胞被激活和利用,因为只有持续不断的“超阈值”刺激,才能唤醒肌肉力量。这下你应该明白这个训练方法的原理了吧。
四、GTG训练法的实践应用
Pavel曾给他的岳父罗杰·安东逊(Roger Antonson)制定这样一个训练计划,这个计划要求他每次去地下室时,都简单得做5次反手引体向上(老爷子年轻时曾是海军陆战队队员),每天他做的引体向上次数在25-100次之间,而且几乎不流汗。每隔一个月左右,罗杰会休息几天,然后测试自己的水平。结果令他意想不到,这个海军陆战队的老队员居然可以连续做20个反手引体向上,比40年前他还是年轻士兵时能完成的还要多。
后来,Pavel也利用这个方法练习引体向上和壶铃,均取得不错的效果,他将这个计划发表在《米罗》杂志,很多俄罗斯人和美国人效仿。
“以举重训练为例,经典的奥林匹克举重训练计划一般是完成6-10组,每组1-3次重复。力量举训练计划与之相似,但是组内重复次数达到5-6次,因为力量举的技术要求没有抓举和挺举那么高。”――(来自《徒手斗士》)。
我认为在街头健身的静态力量训练中,辅助动态训练如前水平上摆、高团举等可采用每组5-6次,静态退阶可采用每组维持5-7秒,训练状态好的时候可以尝试每组3-5秒的强度,但一定要保证神经系统足够的控制能力。
4.组数
举重运动员可以达到一天2-3练,9个训练组,一般一天训练6-12组都是可以的,把这些组数分散到一天当中或一次训练的间歇当中,但是注意不要过于分散,否则每次的热身会花费你很多时间。
5.频率
在保证不疲劳和动作细节的前提下,尽量多做,我曾经尝试过整点训练法,每隔一个小时训练一组,如果你有整块的时间,可以考虑平均每次训练的间隔,如果没有,那逮着机会就练两组吧。
6.内容
专注少数动作,你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专攻一个神技比如俄式挺身,每天的训练内容都安排强度匹配的训练动作,也可以穿插其他的训练动作,但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否则就很难实现不疲劳和单个动作的高频率了,计划安排也会难易执行。
7.周期
一般2-4周,毕竟你要兼顾其他身体素质比如灵活性、爆发力、肌肉耐力等和其他你想要训练的动作,另外在结束了一个小阶段的GTG训练后,进行几天的基础训练可以帮助巩固肌肉和力量基础,保养关节、韧带、筋膜等组织,缓解运动神经压力,为下一次专项训练蓄力。
三、GTG训练法的深层原理
肌肉收缩原理
要了解GTG训练法对于力量增长的作用机理,你必须了解力量的来源,那就是肌肉收缩。
肌细胞在产生收缩之前,首先接受来自运动神经元的一个动作电位(后文解释)。在经过一系列的动作电位接收、传导,引发动力冲程,最终导致肌细胞内细肌丝向粗肌丝滑动(肌丝滑动理论),产生肌肉收缩。
神经冲动全或无原则
刚才说了肌肉收缩的最终前提是运动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那么它是如何产生的呢?
安静时,细胞膜内的电位是负70毫伏,当一个细胞膜达到或超过兴奋阈值(细胞膜电位变成负50至负55毫伏之间)的时候,整个信息就变成了一种动作电位。其中起作用的一个原理就是全或无原则,因为如果达不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不会得到传播,如果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可以得到完全传播。
轴突髓鞘化
刚才我们谈到了运动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到肌肉收缩的整个过程,那么这又与GTG训练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从神经元轴突上的电位传到方式说起了。
人体所有动作和运动都受身体的神经控制。神经元分三部分,分别是细胞体、树突和轴突,无数个树突也细胞体相连,将感觉信息传递到细胞体。细胞体的另一端是轴突,负责将信号从细胞体传递到器官。一个细胞体通常含有很多树突,但是只含有一个轴突。
轴突表面断断续续包绕着环状的髓鞘,大约每1-2毫米就会有一个空隙,叫做朗飞式结,信号可以通过髓鞘在这些朗飞式结跳跃传传导,使得神经信号传导速度大大加快。
pavel在《徒手斗士》中解释道:你的技巧会变得很棒,源于你完成了多次接近极限组数的训练(即低次数、高组数的训练。一旦你决定全力以赴,更多的“神经力量”就会传递到你的肌肉里,因为你的神经系统已经变成了“超导体”。
总结一下就是,通过不力竭的低次数、高组数、高频率训练,让辅助某项运动的肌肉群持续接受对应神经元的电位信号,增加轴突的髓鞘数量从而使得神经信号传导速度更快,身体对于这个动作的神经适应更强,也会有更多数量的运动细胞被激活和利用,因为只有持续不断的“超阈值”刺激,才能唤醒肌肉力量。这下你应该明白这个训练方法的原理了吧。
四、GTG训练法的实践应用
Pavel曾给他的岳父罗杰·安东逊(Roger Antonson)制定这样一个训练计划,这个计划要求他每次去地下室时,都简单得做5次反手引体向上(老爷子年轻时曾是海军陆战队队员),每天他做的引体向上次数在25-100次之间,而且几乎不流汗。每隔一个月左右,罗杰会休息几天,然后测试自己的水平。结果令他意想不到,这个海军陆战队的老队员居然可以连续做20个反手引体向上,比40年前他还是年轻士兵时能完成的还要多。
后来,Pavel也利用这个方法练习引体向上和壶铃,均取得不错的效果,他将这个计划发表在《米罗》杂志,很多俄罗斯人和美国人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