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北朝与唐朝佛教造像的笑容表现差异(从雕塑角度来看)(4)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还有更出格的,唐朝曾以丰腴为美,佛教雕塑的造型也丰腴,佛教雕塑东来后逐渐遮挡严实的衣服,到唐朝这里也脱了去,有文字为证:
“唐代的彩塑是高度写实的,造像面相丰满,比例适度,姿态优美,神情静穆,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情性笑言之姿”。
尤其是菩萨塑像,在敦煌,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倾向,塑者运用了高明的手法,把理想中美的形象很真实地塑造出来。 如盛唐时敦煌莫高窟第79 窟中的两个胁侍菩萨,一坐一立, 都是袒胸裸足,上身仅仅斜挂一条帔巾,下身系着很薄的敞裙,姿容美丽,神采奕奕,是典型的“曲眉丰颐” 的唐代美人形象。像这样肌肤毕露的人体,显然已不单纯是宗教偶像。第150 窟和第159窟晚唐的两躯供养菩萨塑像,则更加世俗化了。
唐代造像神秘气氛被人间情调所代替,人物注意刻画动作与感情,身躯肥硕,刀法豪壮。佛像衣褶流利自然,菩萨端庄温柔,天王力士雄武有力。这时,佛主要着通肩大衣或双领下垂大衣,菩萨多袒上身或斜披络服。奉先寺造像多肌肉丰腴,身姿婀娜,具有曲线美。这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的奇观,也是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
梁思成先生《中国雕塑史》中一段也可为《中国全史》佐证:观其衣饰,可知为唐代物。其中优劣不等,然皆身材窈窕,姿势雍容;衣裳软薄,紧贴肢体,于蔽体之作用失去,反使肢体显著。其刻匠对于肉体之曲线美必有特别之领会,故其所表示肉体的美,亦非中国艺术中所常见也。可以说唐时的佛教雕塑反映了唐朝的精神面貌,但也可以说是大唐精神的灌注使佛教雕塑变得自由大气。
更有意思的是,唐朝佛教已趋世俗化,向民间广泛普及开来,这种普及非但没有使佛教雕塑艺术向上攀升,却恰恰打击了佛教雕塑艺术,一张纸,几条线,画出面目和袈裟,涂上一些颜色,比雕塑省事多了,而离透视、解剖也愈远。总而言之,唐代精神去了,佛教雕塑那种普遍的蓬勃盎然的精神也去了,唐朝佛像的笑容自然也就减少了。
结语
在佛教造像的创作中,唐朝工匠虽然在雕像的嘴部减少了笑容,但是着重塑造饱满端庄的面容、和蔼可亲的神态,给人的感觉是将表象的笑容处理成了直抵人心的内在微笑,不露痕迹地表现内在精神,体现了唐朝相比南北朝在艺术上的新理解和进步。
参考文献
《中国雕塑艺术史》
《美学与意境》
《中国全史》
《洛阳伽蓝记》
“唐代的彩塑是高度写实的,造像面相丰满,比例适度,姿态优美,神情静穆,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情性笑言之姿”。
尤其是菩萨塑像,在敦煌,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唐代佛教的世俗化倾向,塑者运用了高明的手法,把理想中美的形象很真实地塑造出来。 如盛唐时敦煌莫高窟第79 窟中的两个胁侍菩萨,一坐一立, 都是袒胸裸足,上身仅仅斜挂一条帔巾,下身系着很薄的敞裙,姿容美丽,神采奕奕,是典型的“曲眉丰颐” 的唐代美人形象。像这样肌肤毕露的人体,显然已不单纯是宗教偶像。第150 窟和第159窟晚唐的两躯供养菩萨塑像,则更加世俗化了。
唐代造像神秘气氛被人间情调所代替,人物注意刻画动作与感情,身躯肥硕,刀法豪壮。佛像衣褶流利自然,菩萨端庄温柔,天王力士雄武有力。这时,佛主要着通肩大衣或双领下垂大衣,菩萨多袒上身或斜披络服。奉先寺造像多肌肉丰腴,身姿婀娜,具有曲线美。这种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上的奇观,也是佛教石窟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典范。
梁思成先生《中国雕塑史》中一段也可为《中国全史》佐证:观其衣饰,可知为唐代物。其中优劣不等,然皆身材窈窕,姿势雍容;衣裳软薄,紧贴肢体,于蔽体之作用失去,反使肢体显著。其刻匠对于肉体之曲线美必有特别之领会,故其所表示肉体的美,亦非中国艺术中所常见也。可以说唐时的佛教雕塑反映了唐朝的精神面貌,但也可以说是大唐精神的灌注使佛教雕塑变得自由大气。
更有意思的是,唐朝佛教已趋世俗化,向民间广泛普及开来,这种普及非但没有使佛教雕塑艺术向上攀升,却恰恰打击了佛教雕塑艺术,一张纸,几条线,画出面目和袈裟,涂上一些颜色,比雕塑省事多了,而离透视、解剖也愈远。总而言之,唐代精神去了,佛教雕塑那种普遍的蓬勃盎然的精神也去了,唐朝佛像的笑容自然也就减少了。
结语
在佛教造像的创作中,唐朝工匠虽然在雕像的嘴部减少了笑容,但是着重塑造饱满端庄的面容、和蔼可亲的神态,给人的感觉是将表象的笑容处理成了直抵人心的内在微笑,不露痕迹地表现内在精神,体现了唐朝相比南北朝在艺术上的新理解和进步。
参考文献
《中国雕塑艺术史》
《美学与意境》
《中国全史》
《洛阳伽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