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南北朝与唐朝佛教造像的笑容表现差异(从雕塑角度来看)(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唐代佛教造像“笑容减少”?下文将从南北朝与唐朝两个时期解谜。
二、南北尚气韵,佛像亦清秀
南北朝绘画重在表现飘逸超凡精神气韵的审美,也同时被运用在佛教石刻造像艺术之中。丰富的绘画经验和多种媒介材料的运用也为佛教造像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而“秀骨清像”不仅是对个人绘画艺术风格的精准概括,同时也展现出南北朝审美理想的整体风貌。这一审美偏向对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塑造产生了极大影响。
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会,在中原地带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原风格”造像。这些造像的主要特点呈现为人物造型的清秀瘦削和服饰的宽大飘逸,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有直接关联性,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中无过分雕琢的自然之美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气韵。龙门石窟是集中体现中原风格造像的典型例子,它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在北方地区创建最早的石窟。
根据《洛阳伽蓝记》所载,龙门石窟的大规模营造活动便处于这一时期:“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00年至523年)六月以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这可以想见最初洛阳龙门三所石窟从景明初到正光四年开凿了二十多年,是在大同云冈石窟之后的又一个伟大艰巨的工程。”
在石窟的初创时期,龙门造像还保留着云冈早期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如在古阳洞南壁石龛造像中,慧珍造像的背光图样中还出现了飞天、火焰纹等图样。古阳洞左壁比丘惠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龛中造像,其中释迦像为右袒式,造像神态肃穆,衣纹繁重并较为生硬,呈现出外来西域元素的艺术特征。
而北魏后期的龙门石窟造像已表现出显著的中原风格。从造像题材方面而言,龙门石窟内造像大致可以分为佛像、菩萨像、弟子像、护法像、经变故事像和供养人像。在这些题材中均可见到该风格特征造像,其整体特点大致表现为:面目偏长,略显瘦削;五官硬朗挺拔,疏朗有致;眉目清秀,嘴角上扬;服饰衣着柔顺宽博,层层披挂,褶皱层叠,流动飘逸;神态温文尔雅,柔和秀美;整体呈长方形,略显棱角,比例均衡。
在面容上,龙门石窟内呈秀骨清像艺术特征的佛造像相对略显清瘦,脸型略长,神态上大多微合双目,嘴角流露自然笑意,以一种恬淡怡然的姿态展现出佛超凡、智慧的形象,如常见于龙门石窟内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的主尊造像。宾阳中洞主佛面部额际几乎平齐,左右鬓角与地平近于垂直,面部清秀,较长;长眉弯弯,鼻翼饱满挺立,嘴角向上翘起,神情恬淡温和。
古阳洞正壁坐佛像面容右侧虽有残损,但面部造型特点依稀可见:其脸部呈长方形,目微合下视,似凝视众人;鼻翼挺拔,唇角微翘,神情慈祥,展现出佛通脱睿智的精神气质。此外,在经变故事题材中的维摩诘造像也具有典型的秀骨清像艺术特征。窟中此类造像共有29铺。
在塑造上面容多显“清羸示病之容”,神态多显“隐己忘言之状”,呈现出面容清癯而又颇具雄辩之能的维摩诘形象。如现存于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宾阳中洞前壁维摩诘浮雕像,其面容清秀而长,神情亲切和蔼,面带微笑,呈蹲坐姿势,体形略为消瘦,具有显著的秀骨清像艺术风格;细节刻画较为粗糙,但通体顺畅,展现出不设不施的自然之美,反映出南北朝时期的审美理想。
二、南北尚气韵,佛像亦清秀
南北朝绘画重在表现飘逸超凡精神气韵的审美,也同时被运用在佛教石刻造像艺术之中。丰富的绘画经验和多种媒介材料的运用也为佛教造像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推动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发展。而“秀骨清像”不仅是对个人绘画艺术风格的精准概括,同时也展现出南北朝审美理想的整体风貌。这一审美偏向对南北朝时期佛教造像塑造产生了极大影响。
秀骨清像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融会,在中原地带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原风格”造像。这些造像的主要特点呈现为人物造型的清秀瘦削和服饰的宽大飘逸,这一风格的形成与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有直接关联性,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中无过分雕琢的自然之美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之气韵。龙门石窟是集中体现中原风格造像的典型例子,它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在北方地区创建最早的石窟。
根据《洛阳伽蓝记》所载,龙门石窟的大规模营造活动便处于这一时期:“从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公元500年至523年)六月以前,用功八十万二千三百六十六。这可以想见最初洛阳龙门三所石窟从景明初到正光四年开凿了二十多年,是在大同云冈石窟之后的又一个伟大艰巨的工程。”
在石窟的初创时期,龙门造像还保留着云冈早期印度犍陀罗艺术风格,如在古阳洞南壁石龛造像中,慧珍造像的背光图样中还出现了飞天、火焰纹等图样。古阳洞左壁比丘惠成为亡父始平公造像龛中造像,其中释迦像为右袒式,造像神态肃穆,衣纹繁重并较为生硬,呈现出外来西域元素的艺术特征。
而北魏后期的龙门石窟造像已表现出显著的中原风格。从造像题材方面而言,龙门石窟内造像大致可以分为佛像、菩萨像、弟子像、护法像、经变故事像和供养人像。在这些题材中均可见到该风格特征造像,其整体特点大致表现为:面目偏长,略显瘦削;五官硬朗挺拔,疏朗有致;眉目清秀,嘴角上扬;服饰衣着柔顺宽博,层层披挂,褶皱层叠,流动飘逸;神态温文尔雅,柔和秀美;整体呈长方形,略显棱角,比例均衡。
在面容上,龙门石窟内呈秀骨清像艺术特征的佛造像相对略显清瘦,脸型略长,神态上大多微合双目,嘴角流露自然笑意,以一种恬淡怡然的姿态展现出佛超凡、智慧的形象,如常见于龙门石窟内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的主尊造像。宾阳中洞主佛面部额际几乎平齐,左右鬓角与地平近于垂直,面部清秀,较长;长眉弯弯,鼻翼饱满挺立,嘴角向上翘起,神情恬淡温和。
古阳洞正壁坐佛像面容右侧虽有残损,但面部造型特点依稀可见:其脸部呈长方形,目微合下视,似凝视众人;鼻翼挺拔,唇角微翘,神情慈祥,展现出佛通脱睿智的精神气质。此外,在经变故事题材中的维摩诘造像也具有典型的秀骨清像艺术特征。窟中此类造像共有29铺。
在塑造上面容多显“清羸示病之容”,神态多显“隐己忘言之状”,呈现出面容清癯而又颇具雄辩之能的维摩诘形象。如现存于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的宾阳中洞前壁维摩诘浮雕像,其面容清秀而长,神情亲切和蔼,面带微笑,呈蹲坐姿势,体形略为消瘦,具有显著的秀骨清像艺术风格;细节刻画较为粗糙,但通体顺畅,展现出不设不施的自然之美,反映出南北朝时期的审美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