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为什么是三家分晋(它明明有六卿啊)(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晋景公时,又增设了三军,晋国的军制又成为了“六军十二卿”。
所以说,晋国并非一直都是六卿。自晋文公创立“三军六卿”制度以来,经过多任国君的改革,陆续演变到十卿、十二卿、八卿、四卿,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六卿。
之所以会如此频繁的变动,是因为晋文公规定卿士要担任军队正副职(即军将、军佐),有几支军队就要有相应的几个正副职,就要有相应人数的卿士去担任。但是军队会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扩编或减编,这就造成担任军队正副职的卿士人数也会相应调整。
晋国六卿采取的是世袭制,主要由郤氏、栾氏、范氏、先氏、韩氏、智氏、中行氏、赵氏、胥氏、魏氏、狐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依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由于晋国的国政被这些卿大夫家族所把持,导致晋国君主越来越弱,而这些世家则越来越强。后来这些世家为了争权,或是夺利,又或是为了生存,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极其残酷的争斗,十一家互相兼并厮杀,精彩程度不亚于春秋争霸,战国称雄。
狐氏出于晋国公族,狐突之女被晋献公纳为妃,生下了晋文公重耳。狐突的两个儿子狐偃和狐毛不仅是晋文公的舅舅,还是晋文公的重臣。晋文公创建三军后,二人分别担任上军将和上军佐。至此,狐氏成为晋国六卿家族。
狐偃死后,晋国大夫阳处父劝说晋襄公以赵盾为中军将,狐偃的儿子狐射姑没能承袭中军将,而是担任了中军佐。因此,狐射姑对阳处父心生怨恨。
晋襄公临终时将太子夷皋托付给了赵盾,但是赵盾觉得夷皋太年幼,于是决定从秦国迎回公子雍继位。狐射姑为了和赵盾争权,派人从陈国接回公子乐,想让其继位。
赵盾预先派公孙杵臼等人在半路上将公子乐截杀,狐射姑大怒,派狐鞫居刺杀了使自己失去正卿之位的阳处父。
赵盾随后追究阳处父被杀之事,将狐鞫居正法,狐射姑出逃翟国。后来翟国被晋国等所灭,狐射姑又逃到潞国,最后死在了潞国。从此狐氏衰落,成为十一个世家中,第一个退出晋国六卿的家族。
先氏是晋国宗室的一个分支,晋献公时就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晋文公重耳从小就喜欢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先轸就是其中一个。
骊姬之乱时,重耳的这五位朋友追随他流亡。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创建三军,先轸为下军佐,辅佐下军主将栾枝。后来晋国的中军将郤縠去世,晋文公让先轸成为新的中军将。
先轸先后辅佐了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屡出奇策,并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挥城濮之战、崤之战,打败强大的楚国和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先轸的曾孙先榖出道的地位就非常高,在赵盾、郤缺等世交的协助下,年纪轻轻就步入六卿之列,成为上军佐。赵盾去世后,上军将郤缺接替赵盾成为中军将,先榖接替郤缺成为上军将。郤缺死后, 接替郤缺的是刚正却又木讷的荀林父。按照惯例,先榖成为了中军佐,在六卿中的地位仅次于荀林父。
晋楚爆发邲之战后,晋国的三军六卿悉数出征,与楚庄王会战于黄河。晋军诸卿认为不宜与楚军争锋,建议撤退。先榖平日里就与执政的荀林父政见不合,对于撤退的建议是嗤之以鼻,并率部擅自渡河,导致将其余毫无准备的晋军拖入战场,最终大败。
先榖回国后,担心晋景公会秋后算账,便勾结鲜虞、戎狄等外族部落偷袭晋国,结果失败,先氏被灭族,其余分支被驱逐出晋国,显赫一时的先氏从此凋零。
郤氏出自晋国公族,郤氏先祖郤叔虎是晋献公时期的大夫,后来因攻打翟国有功被封郤邑,称“郤氏”。郤氏家族甚旺,出现四世八卿。郤叔虎的幼子郤榖,是晋国三军六卿中第一任中军将。
郤氏的第五代郤锜联合当时的正卿栾书,陷害同为六卿的赵氏谋反,晋景公屠杀赵氏于下宫,史称“下宫之难”,赵氏因此被灭族,后来就有了“赵氏孤儿”的传奇故事。
赵氏被灭族之后,晋国的卿位出现了空缺,于是郤锜便将自己的堂弟郤至和叔父郤犨拉入四军八卿之列,号称“三郤”。此时的郤氏家族实力鼎盛,其余卿士家族皆畏惧郤氏。这也使得郤锜为人更为强横,为臣更加嚣张。
鄢陵之战,晋军大败楚军,“三郤”自以为立下盖世奇功,其煊赫不可一世。郤锜升任中军佐后,与中军将栾书的权位仅一步之遥,这让栾书坐立不安。于是栾书设计陷害郤氏要废了晋厉公而立公孙周。晋厉公因此派胥童杀死三郤,郤氏家族轰然倒塌。
胥氏也是晋国宗室的一个分支,胥臣曾跟随晋文重耳公流亡,后来成为晋国的重臣。胥臣之后,有子胥甲、孙胥克。胥甲曾担任下军佐,使得胥氏成为六卿家族。胥臣的曾孙胥童深受晋厉公的宠信,他帮助晋厉公除掉了郤氏。
所以说,晋国并非一直都是六卿。自晋文公创立“三军六卿”制度以来,经过多任国君的改革,陆续演变到十卿、十二卿、八卿、四卿,但是最终还是回到了六卿。
之所以会如此频繁的变动,是因为晋文公规定卿士要担任军队正副职(即军将、军佐),有几支军队就要有相应的几个正副职,就要有相应人数的卿士去担任。但是军队会根据需要,随时进行扩编或减编,这就造成担任军队正副职的卿士人数也会相应调整。
晋国六卿采取的是世袭制,主要由郤氏、栾氏、范氏、先氏、韩氏、智氏、中行氏、赵氏、胥氏、魏氏、狐氏等十一个世族所把持,他们依照“长逝次补”的原则,轮流执政。
由于晋国的国政被这些卿大夫家族所把持,导致晋国君主越来越弱,而这些世家则越来越强。后来这些世家为了争权,或是夺利,又或是为了生存,展开了一轮又一轮极其残酷的争斗,十一家互相兼并厮杀,精彩程度不亚于春秋争霸,战国称雄。
狐氏出于晋国公族,狐突之女被晋献公纳为妃,生下了晋文公重耳。狐突的两个儿子狐偃和狐毛不仅是晋文公的舅舅,还是晋文公的重臣。晋文公创建三军后,二人分别担任上军将和上军佐。至此,狐氏成为晋国六卿家族。
狐偃死后,晋国大夫阳处父劝说晋襄公以赵盾为中军将,狐偃的儿子狐射姑没能承袭中军将,而是担任了中军佐。因此,狐射姑对阳处父心生怨恨。
晋襄公临终时将太子夷皋托付给了赵盾,但是赵盾觉得夷皋太年幼,于是决定从秦国迎回公子雍继位。狐射姑为了和赵盾争权,派人从陈国接回公子乐,想让其继位。
赵盾预先派公孙杵臼等人在半路上将公子乐截杀,狐射姑大怒,派狐鞫居刺杀了使自己失去正卿之位的阳处父。
赵盾随后追究阳处父被杀之事,将狐鞫居正法,狐射姑出逃翟国。后来翟国被晋国等所灭,狐射姑又逃到潞国,最后死在了潞国。从此狐氏衰落,成为十一个世家中,第一个退出晋国六卿的家族。
先氏是晋国宗室的一个分支,晋献公时就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晋文公重耳从小就喜欢结交士人,十七岁时就有五位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朋友,先轸就是其中一个。
骊姬之乱时,重耳的这五位朋友追随他流亡。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创建三军,先轸为下军佐,辅佐下军主将栾枝。后来晋国的中军将郤縠去世,晋文公让先轸成为新的中军将。
先轸先后辅佐了晋文公、晋襄公两位霸主,屡出奇策,并以中军主将的身份指挥城濮之战、崤之战,打败强大的楚国和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同时拥有元帅头衔和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先轸的曾孙先榖出道的地位就非常高,在赵盾、郤缺等世交的协助下,年纪轻轻就步入六卿之列,成为上军佐。赵盾去世后,上军将郤缺接替赵盾成为中军将,先榖接替郤缺成为上军将。郤缺死后, 接替郤缺的是刚正却又木讷的荀林父。按照惯例,先榖成为了中军佐,在六卿中的地位仅次于荀林父。
晋楚爆发邲之战后,晋国的三军六卿悉数出征,与楚庄王会战于黄河。晋军诸卿认为不宜与楚军争锋,建议撤退。先榖平日里就与执政的荀林父政见不合,对于撤退的建议是嗤之以鼻,并率部擅自渡河,导致将其余毫无准备的晋军拖入战场,最终大败。
先榖回国后,担心晋景公会秋后算账,便勾结鲜虞、戎狄等外族部落偷袭晋国,结果失败,先氏被灭族,其余分支被驱逐出晋国,显赫一时的先氏从此凋零。
郤氏出自晋国公族,郤氏先祖郤叔虎是晋献公时期的大夫,后来因攻打翟国有功被封郤邑,称“郤氏”。郤氏家族甚旺,出现四世八卿。郤叔虎的幼子郤榖,是晋国三军六卿中第一任中军将。
郤氏的第五代郤锜联合当时的正卿栾书,陷害同为六卿的赵氏谋反,晋景公屠杀赵氏于下宫,史称“下宫之难”,赵氏因此被灭族,后来就有了“赵氏孤儿”的传奇故事。
赵氏被灭族之后,晋国的卿位出现了空缺,于是郤锜便将自己的堂弟郤至和叔父郤犨拉入四军八卿之列,号称“三郤”。此时的郤氏家族实力鼎盛,其余卿士家族皆畏惧郤氏。这也使得郤锜为人更为强横,为臣更加嚣张。
鄢陵之战,晋军大败楚军,“三郤”自以为立下盖世奇功,其煊赫不可一世。郤锜升任中军佐后,与中军将栾书的权位仅一步之遥,这让栾书坐立不安。于是栾书设计陷害郤氏要废了晋厉公而立公孙周。晋厉公因此派胥童杀死三郤,郤氏家族轰然倒塌。
胥氏也是晋国宗室的一个分支,胥臣曾跟随晋文重耳公流亡,后来成为晋国的重臣。胥臣之后,有子胥甲、孙胥克。胥甲曾担任下军佐,使得胥氏成为六卿家族。胥臣的曾孙胥童深受晋厉公的宠信,他帮助晋厉公除掉了郤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