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杨传珍:大师说灵感——评王鼎钧《灵感》(3)

2022-03-02 来源:文库网
灵感人人皆有,且随时发生。不仅文学艺术家会有“灵感来袭”的经历,有些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也曾受惠于灵感。问题在于,灵感拜访,能否抓住,那是因人而异的。一般说来,文学艺术领域之外的成功者,很少讨论甚至忌谈灵感,以灵感为起点写出得意之作的作家,却没有阐述灵感心理机制及其与文学之间关系的理论修养。与此同时,“面对”不断出现的灵感,多数人在享受片刻激动之后,任其逃逸,能够像王鼎钧这样随即捕获,用最能准确定格的语体固化下来,日后再联系创作实践进行理论分析者,文学史上似乎少有先例。

杨传珍:大师说灵感——评王鼎钧《灵感》


或许有人说,王鼎钧的《灵感》迟至2017年才推出简体字版,有些晚了,如果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跨海而来,大陆的文学版图也许是另一番风貌。在生活节奏加快、文学人口已是小众的今天,简体字版的《灵感》,影响力或许无法与三四十年前相比。其实回顾改革开放之初,文学对公众价值取向的影响力超过其他,那是非正常状态。今天,文学回归“常态”,这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标志之一,读者的阅读应该多元化。何况,《灵感》聚焦的虽然是文学领域,却是一本谈吐有味之书,阅读面并不限于文学人口。另一方面,文学人从来都是小众,唐朝三百年,有名和无名的诗人,也就是三千人,写诗和读诗者在全民中所占的比例,远远低于今天。但是,唐诗的影响,却至今不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从来都是“小众化大众”的行业。今天,《灵感》在大陆出版,不在于影响了多大面积的读者,而在于能够影响多少会写出大作品的作家。
(摘自:来源:文汇报  作者:杨传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