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府风云 明代丽江木氏土司(3)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由于重视汉文化的学习,木氏家族中还出现了以木公、木增为代表的汉文作家。木公一生写下1400多首诗,集结成6部诗集:《雪山始音》、《隐园春兴》、《庚子稿》、《万松吟卷》、《玉湖游录》、《仙楼琼华》。当时云南著名文人张志淳、张愈光、张愈符、李元阳、贾文元、杨慎等为木公诗集作序,杨慎还为木公选编诗集《雪山诗选》。木增有《云集》、《啸月函》、《山中逸趣》、《芝山集》、《空翠居录》、《光碧楼选草》、《云淡墨》等7部文集。木公、木展,以及如何维系与中央王朝之间的关系也经历了一个自觉体认的过程。从木公编修宦谱宗谱、建立木氏勋祠的事实,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过程。
木公编写宦谱、宗谱的目的是“著其忠孝之行,则人无闲言,而奉公忧国也;著其御守之绩,则树勋金榜,垂名铁柱也”(张含:《雪山大夫墓表》。);木氏建勋祠是为了祭祀祖先和教化子孙。这既是木氏认同封建国家主流文化的反映,也是木氏对祖先经历、家族历史以及如何保持家族地位、处理与朝廷关系的理性思考过程。木公在《建木氏勋祠自记》中总结说:
自汉、唐、宋、元迄今明朝,其间为诏、为公、为侯、为节度使、为宣慰使司、为茶罕章、为宣抚司、为参政、为知府,皆出自国家优典。而先代建功立业之显官,我所世授禄,我所世享政,我所世出谱,我所世系土地人民,我所世有,德之祖宗而延及后之子孙者,非无本也。我子若孙,能效祖宗克功者,衮冕之恩有加矣;能效祖宗修德者,箕裘之荣綦远矣。乃如公之尸位素餐,如不知朝廷之恩,祖宗之德,虽继有今世之荣,则何用矣?于是募工,始创木氏勋祠于黄山之阳,以妥祖宗之神,俾克享春秋祭祀。呜呼!报本返始,生民之常矧 ,公赖祖宗余荫,滥嗣厥职,而敢有怠志?后之子孙,念祖宗之艰,述我所为善:内不可耽于酒色,外不可荒于犬马。惟立身行己,克恭克敬,勿亵尔神,勿怠尔心,学书学礼。忠君至恳,爱民至专,孝亲至勤,祀神至诚,训子至要。此五至者,蓄诸于内而行诸外,垂诸子孙,庶几永久勿替。
且惟历朝恩赐优典,屡代有加。嗣我大明天子,赐以‘诚心报国’之匾、虎符金牌、世袭、三品诰命,俾领一府五州县之民。此皆我太祖高皇帝洪武十五年,天兵南下,我始祖自然翁翕归附有功,命授世官。及公之身,今已八代,兢兢业业,宁敢失坠?尤念我祖太父本安,读书史、立宗子,不娶妾媵,家法愈隆愈备,木氏之盛,未有加于此者。凡我子孙,受朝廷世袭美官,拓边守城,不可有动扰患,以贻天子忧。遵祖宗世传之雅训,不可紊淆变乱,以败坏木氏家箴。(木公:《建木氏勋祠自记》,载(乾隆)《丽江府志略》下卷《艺文志》。)
木公所述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祖先创建家业不易,家族地位的获得虽然出自国家优典,但也是祖先们努力的结果,祖先自身的克功修德是根本。二是木氏子孙只有效法祖先克功修德,才能够保持家族的兴旺繁盛。三是为了铭记祖先的功绩,故建木氏勋祠以祭祀祖先。四是祭祀祖先的目的是为了教化子孙,因而要求木氏子孙们一方面要积极进取,加强自身修养,用儒家的价值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勿忘封建国家的恩典,朝廷给予了木氏家族历史上的最高荣耀,木氏子孙要珍视与中央的密切关系,永做明王朝的忠孝世臣。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依附中央王朝,依靠自身积极进取以保有世官世爵的政治地位已逐渐成为木氏家族的发展策略。从此克功修德、忠君报国成为木氏忠贞不渝的信条和自觉的行为选择。
木氏土司对康南藏区的扩张
木氏家族这一发展策略一经明确,立即成为木公及其子孙们的治世原则。
首先,木氏独尊木姓。为了避免因家族过于庞大、子孙众多而造成家族权力、土地、财富迅速分裂和分散,导致木氏土官政治地位下滑,木氏对皇帝赐予的“木”姓的使用进行限制,“明洪武初赐土官姓木,后惟承袭。及同堂舍人木姓三世以降姓阿,五世以降姓和。即流寓入籍者,必改姓和”((乾隆)《丽江府志略》上卷《官师略》。), 非嫡系子孙五世以后改姓“和”,即降为平民。以此突出木氏独尊的地位,维护和巩固土官家族的长远利益。
其次,木氏出兵滇西北。木氏是世袭土官,其嫡长子孙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便可继承土官职位入仕。因此对于木氏来说,获取战功就成为求取功名、忠君报国的最有效手段,这是祖先通过实践得到的宝贵经验,也是木氏家族的传统。而要获取战功,就必须有战事。随着滇西北地区和云南局势趋于平稳,战事也逐渐减少,唯有其西北邻境的西番仍不时南下侵扰边境。木嵚、木泰、木定等土官谨记明初中央王朝“防固石门,镇御蕃鞑”的嘱托,以防御为主,击退番兵即止。而当木公明确了家族发展战略之后,木氏迅速转变了对西番的战争策略,即改防守为主动进攻,把攻克西番作为获取战功、追求功名、向中央表忠的重要方式。
据《木氏宦谱·文谱》记载,从木公、木高、木东、木旺、木青、木增到木懿,从嘉靖到崇祯大约200年左右的时间里,木氏几乎连年向其西北的藏区用兵,与西番进行了较木嵚、木泰、木定时期更为长久、频繁和激烈的战争。与一般的抢掠和侵占不同,木氏采取了稳妥推进、步步为营的战术,有组织、有计划地向西北推进。每攻占一地,即“徙麽些戍焉”(余庆远:《维西见闻纪》。),建立兵寨,移民屯戍;在藏区的每个军事统治区,还建有相应的统治机构,并逐渐形成绛本—木瓜—本虽制度,(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关系史》,第255~256页。)建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事统治体系;每次获胜,都赴京献礼,“以内附上闻”(余庆远:《维西见闻纪》。)。这就使木氏对藏区的进攻不但得以稳妥推进,而且取得合法资格,得到了中央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战争的结果是木氏以武力控制的范围达到了四川巴塘、里塘以南的康南藏区。
木公编写宦谱、宗谱的目的是“著其忠孝之行,则人无闲言,而奉公忧国也;著其御守之绩,则树勋金榜,垂名铁柱也”(张含:《雪山大夫墓表》。);木氏建勋祠是为了祭祀祖先和教化子孙。这既是木氏认同封建国家主流文化的反映,也是木氏对祖先经历、家族历史以及如何保持家族地位、处理与朝廷关系的理性思考过程。木公在《建木氏勋祠自记》中总结说:
自汉、唐、宋、元迄今明朝,其间为诏、为公、为侯、为节度使、为宣慰使司、为茶罕章、为宣抚司、为参政、为知府,皆出自国家优典。而先代建功立业之显官,我所世授禄,我所世享政,我所世出谱,我所世系土地人民,我所世有,德之祖宗而延及后之子孙者,非无本也。我子若孙,能效祖宗克功者,衮冕之恩有加矣;能效祖宗修德者,箕裘之荣綦远矣。乃如公之尸位素餐,如不知朝廷之恩,祖宗之德,虽继有今世之荣,则何用矣?于是募工,始创木氏勋祠于黄山之阳,以妥祖宗之神,俾克享春秋祭祀。呜呼!报本返始,生民之常矧 ,公赖祖宗余荫,滥嗣厥职,而敢有怠志?后之子孙,念祖宗之艰,述我所为善:内不可耽于酒色,外不可荒于犬马。惟立身行己,克恭克敬,勿亵尔神,勿怠尔心,学书学礼。忠君至恳,爱民至专,孝亲至勤,祀神至诚,训子至要。此五至者,蓄诸于内而行诸外,垂诸子孙,庶几永久勿替。
且惟历朝恩赐优典,屡代有加。嗣我大明天子,赐以‘诚心报国’之匾、虎符金牌、世袭、三品诰命,俾领一府五州县之民。此皆我太祖高皇帝洪武十五年,天兵南下,我始祖自然翁翕归附有功,命授世官。及公之身,今已八代,兢兢业业,宁敢失坠?尤念我祖太父本安,读书史、立宗子,不娶妾媵,家法愈隆愈备,木氏之盛,未有加于此者。凡我子孙,受朝廷世袭美官,拓边守城,不可有动扰患,以贻天子忧。遵祖宗世传之雅训,不可紊淆变乱,以败坏木氏家箴。(木公:《建木氏勋祠自记》,载(乾隆)《丽江府志略》下卷《艺文志》。)
木公所述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祖先创建家业不易,家族地位的获得虽然出自国家优典,但也是祖先们努力的结果,祖先自身的克功修德是根本。二是木氏子孙只有效法祖先克功修德,才能够保持家族的兴旺繁盛。三是为了铭记祖先的功绩,故建木氏勋祠以祭祀祖先。四是祭祀祖先的目的是为了教化子孙,因而要求木氏子孙们一方面要积极进取,加强自身修养,用儒家的价值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勿忘封建国家的恩典,朝廷给予了木氏家族历史上的最高荣耀,木氏子孙要珍视与中央的密切关系,永做明王朝的忠孝世臣。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依附中央王朝,依靠自身积极进取以保有世官世爵的政治地位已逐渐成为木氏家族的发展策略。从此克功修德、忠君报国成为木氏忠贞不渝的信条和自觉的行为选择。
木氏土司对康南藏区的扩张
木氏家族这一发展策略一经明确,立即成为木公及其子孙们的治世原则。
首先,木氏独尊木姓。为了避免因家族过于庞大、子孙众多而造成家族权力、土地、财富迅速分裂和分散,导致木氏土官政治地位下滑,木氏对皇帝赐予的“木”姓的使用进行限制,“明洪武初赐土官姓木,后惟承袭。及同堂舍人木姓三世以降姓阿,五世以降姓和。即流寓入籍者,必改姓和”((乾隆)《丽江府志略》上卷《官师略》。), 非嫡系子孙五世以后改姓“和”,即降为平民。以此突出木氏独尊的地位,维护和巩固土官家族的长远利益。
其次,木氏出兵滇西北。木氏是世袭土官,其嫡长子孙不需要参加科举考试便可继承土官职位入仕。因此对于木氏来说,获取战功就成为求取功名、忠君报国的最有效手段,这是祖先通过实践得到的宝贵经验,也是木氏家族的传统。而要获取战功,就必须有战事。随着滇西北地区和云南局势趋于平稳,战事也逐渐减少,唯有其西北邻境的西番仍不时南下侵扰边境。木嵚、木泰、木定等土官谨记明初中央王朝“防固石门,镇御蕃鞑”的嘱托,以防御为主,击退番兵即止。而当木公明确了家族发展战略之后,木氏迅速转变了对西番的战争策略,即改防守为主动进攻,把攻克西番作为获取战功、追求功名、向中央表忠的重要方式。
据《木氏宦谱·文谱》记载,从木公、木高、木东、木旺、木青、木增到木懿,从嘉靖到崇祯大约200年左右的时间里,木氏几乎连年向其西北的藏区用兵,与西番进行了较木嵚、木泰、木定时期更为长久、频繁和激烈的战争。与一般的抢掠和侵占不同,木氏采取了稳妥推进、步步为营的战术,有组织、有计划地向西北推进。每攻占一地,即“徙麽些戍焉”(余庆远:《维西见闻纪》。),建立兵寨,移民屯戍;在藏区的每个军事统治区,还建有相应的统治机构,并逐渐形成绛本—木瓜—本虽制度,(赵心愚:《纳西族与藏族关系史》,第255~256页。)建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军事统治体系;每次获胜,都赴京献礼,“以内附上闻”(余庆远:《维西见闻纪》。)。这就使木氏对藏区的进攻不但得以稳妥推进,而且取得合法资格,得到了中央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战争的结果是木氏以武力控制的范围达到了四川巴塘、里塘以南的康南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