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和《史记》(2)
造就了司马迁的,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司马迁的生卒年代大致和汉武帝的统治时期相先后,在司马迁的成长期,一方面,汉朝在思想学术和社会风气方面仍然保留着强烈的战国愉悦。所以,司马海鲜的灵魂是自由舒展的,他可以歌颂游侠、刺客、歌颂人性的光辉。
另外,一方面,司马迁又赶上了汉帝国最为积极进取的时代。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和平发展之后,到了这个时候,汉帝国稳定强大而富庶,就像是一个身强体壮,精力充沛的少年,开始了对于更为广阔世界的探险之旅,表现出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的精神面貌。司马迁7岁那年,张骞出使西域,他的使团的规模达到了130人。要知道,这130人都是自愿应征的。那种跃跃欲试的少年心态,也许只有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人才可能媲美吧。
13年之后至130人的庞大使团,只回来了张骞和甘父两个人,但是他们带来的信息却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大约就在张骞归汉的这一年,司马迁开始南下游历,他登上绍兴的会稽山,探访大禹的遗迹,在长沙哀悼贾谊,在汨罗江探凭吊屈原,然后折而向东拜访孔子的故乡。旅行回来,他进入官僚预备队。曾经奉命出使西南,最远到达昆明,除了辽东河西和岭南,司马迁的足迹几乎踏遍大汉山川。
他的眼前所见,胸中所蕴与父老所言,都融入到《史记》的文字当中,比如在《孔子世家》的最后,司马迁发出由衷的赞叹。我读孔子的书,在心里想象他的样子。我到了鲁地参观孔子庙堂中的车服礼器,看到儒生们在他的家里修习礼仪,我的心中充满了敬意,留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像这样深情的文字后世史官那种程式化的记录怎么可能相比?《史记》的魅力,正在于此,他是有“人”的,而这个人首先是作者本人。
造就了司马迁的还有他的特殊家世。司马氏的祖先做过周王的太史,他的父亲司马谈又做了汉王朝的太史令。按照当时制度司马迁是要世袭接班的。这个职位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国家保管文书档案。汉王朝的律令,军法,章程,礼仪,还有古代留下来的遗文典籍“靡不毕集太史公”,都是由太史公负责掌管的。
这就等于说那个时代所有的知识都是像司马迁开放的。现代人可能很难理解这个机遇是多么的难得。在电子书数据库。网络共享的时代信息泛滥,只要用心,真没什么知识是搜罗不到的。但是别忘了司马迁的时代是竹简韦编的时代,书籍难得,所以,生为太史公的儿子的确是上天的眷顾。然而,史记的写作却不是太史公的植物责任,而是司马谈的遗志。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当中回忆说,先父说过,自从周公死后五百年出了一个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也有500年了,该出一个能够阐扬盛世,补正《易经》接续《春秋》弘扬诗书礼乐的人了吧?他的心意就在这里,在这里啊!身为孝子,我怎么敢推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