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黄河清,圣人出”怎么理解?原来有这么个典故(2)

2023-05-16 来源:文库网
三国曹魏时李康所著的《运命论》中有:“夫黄河清而圣人生。”到了明朝,程登吉编著的幼儿启蒙读本《幼学琼林》影响则最大,其中明确提出了“圣人出则黄河清”。之所以说黄河水的清浊,主要是自然现象,与圣人出不出没有直接关系。一些有力的反证是:在有史可查的43次“河清”中,当政者去掉“明君圣主”和不好不坏的君王不计,有三位皇帝,都是昏聩无能之辈,两位还是亡国之君,却占据了7次“河清”指标。其中第一位是汉桓帝,他在位时外戚专权,阉党为祸,卖官鬻爵,荒淫无度,导致东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难怪诸葛亮在《出师表》里面,力谏刘禅不要像汉桓帝一样“亲小人,远贤臣”。
所谓“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另外的两位,一位是宋徽宗、另一个是元顺帝。这两位自然很难与“明君圣人”联系上,但每人都将3次“河清”业绩揽入怀中。记载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河清”祥瑞的“河渎碑”,至今尚存在陕西韩城禹王庙旁。倒是元顺帝似乎有自知之明,元顺帝听说“黄河自河东清者千余里,河鱼历历,大小可数“,但却“惨然不乐者数日”,他担心的是:“传云,黄河清,圣人生。当有代朕者。”果然六年后元朝末代皇帝元惠宗仓皇北遁大漠。

“黄河清,圣人出”怎么理解?原来有这么个典故


说句有意思的,跟黄河清浊有关的俗语:“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原意是指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黄河之所以得名就是因为泥沙多多,黄浪滚滚。所谓"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说的就是黄河多沙的状况。黄河的平均含沙量为35 公斤每立方,这就是在世界江河中也是绝无仅有的。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细小,往往与河水混为一体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上那是“越洗越有”,真的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黄河清,圣人出”怎么理解?原来有这么个典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