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清,圣人出”怎么理解?原来有这么个典故
2023-05-16 来源:文库网
“圣人出则黄河清”意思指黄河之水常年混浊,如果变得清澈则被视为祥瑞的征兆。这种说法,正如河清海晏、河清云庆、河清社鸣、河清人寿等等这些成语,都寄托了几千年来中国老百姓,总是希望出个好皇帝,能够带来太平盛世的美好愿望。其实,黄河水的清浊,主要是自然现象,与圣人出不出没有直接关系。
首先,万里黄河绵延5464公里,只有占三分之一多的中下游是河水浑浊,而占总长度一半以上的黄河上游,从河源至河口镇这一段,水是清的。黄河流经中游时,由于黄土高原的土质松散贡献了绝大部分泥沙,才造就了滚滚黄涛。
其次,在黄河中下游,河水存在短时间变清的频次,但并不像传言的五百年乃至千年才一遇。据地质学史学家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河清",有记载可查的便有43次,首见于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最后一次记载是在乾隆53年(1788年),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并非世间稀有,那也就不是古代史书中应作为祥瑞,拜帝王德政所赐,需要大肆歌功颂德的了。
首先,万里黄河绵延5464公里,只有占三分之一多的中下游是河水浑浊,而占总长度一半以上的黄河上游,从河源至河口镇这一段,水是清的。黄河流经中游时,由于黄土高原的土质松散贡献了绝大部分泥沙,才造就了滚滚黄涛。
其次,在黄河中下游,河水存在短时间变清的频次,但并不像传言的五百年乃至千年才一遇。据地质学史学家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河清",有记载可查的便有43次,首见于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最后一次记载是在乾隆53年(1788年),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并非世间稀有,那也就不是古代史书中应作为祥瑞,拜帝王德政所赐,需要大肆歌功颂德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