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杂谈趣闻

袁隆平竟然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很多人为袁隆平鸣不平)(2)

2023-05-16 来源:文库网
1949年11月,我国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郭沫若是第一代院长。
之后我国科学技术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可一些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因为中科院主要注重于候选人的理论成果,但在科学界,很多工程技术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在理论研究成果上并没有多大的建树。
所以问题来了,这些科学家很显然无法进入中科院,而且管理层也不愿意打破规矩,不然以后问题会更大、更多。
然而,中科院对于在工程技术上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又想给予肯定,所以当时有人就提出,为什么不单独建立一个“工程院”呢?
此想法大约在1981年被提出,并且得到了很多院士的支持,比如张光斗、师昌绪等人。
遗憾的是,“工程院”最终并没有被审批下来,然而经过这么多年,“老问题”一直都在,而且日益加剧。
于是中科院决定将技术科学部一分为二,增选一个工程技术领域的部门。
不过根本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于是1992年春季,大量院士再次联合请求成立中国工程院。
这次在经过各部门一致同意后,中国工程院在1994年得以正式成立,并且同样设立院士制度。
刚成立那会,大量科学家纷纷参选,比如钱学森、黄旭华、王大珩、路甬祥等等。
1995年,袁隆平入选中国工程院第二批院士。
从上文不难看出,中科院跟工程院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并没有诸如“鄙视链”的存在。

袁隆平竟然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很多人为袁隆平鸣不平)


袁隆平的杰出贡献农业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正是因为能“吃饱肚子”,人类才得以慢慢衍生出了文明。
从史书不难看出,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那么在古代,农业亩产到底有多少呢?
先秦时期:从《管子·轻重甲》中可笼统算出,亩产约10公斤。(已经过折算)
盛唐时期:从《新唐书·崔弘礼传》中可笼统算出,亩产约167公斤。
明清时期:由于各方面综合发展较快,他们亩产约300公斤。
然而即便是亩产300公斤粮食,但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来讲,仍然不够!
不仅是我国,粮食问题一直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甚至是全球所有物种的最大痛点,于是各国科学家纷纷开始研究如何提高粮食产量。
1971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短短数年光景,袁隆平及其团队就顺利培育出杂交水稻,并且马不停蹄的开始研究“超级杂交水稻”。
袁隆平的研究,让水稻亩产不断突破“天花板”,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
而且袁老爷子及其团队仍在不断努力突破,据大数据粗略统计,从1976年~2006年,增加粮食总产量约5200亿斤!
杂交水稻的发明及推广,成功解决了我国的粮食温饱问题,照理来说,袁老爷子有这番成就,足以自傲,再加上80多岁的年纪,是该享享清福了,但袁老爷子仍在努力研究。
近几年,袁老把目光投向了“海水稻”。
海水稻不是种植在海里的水稻,而是一种可以在盐(碱)浓度0.3%以上的盐碱地生长的水稻品种,即耐盐碱水稻。
目前我国约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13.3%具有可种植海水稻的潜力,正常数据来讲,海水稻亩产300公斤已经是不错了。
但在袁老看来,海水稻的潜力远不止于此,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如今海水稻亩产500公斤!
可以说,袁老不仅对我国农业作出了伟大的杰出贡献,对全球也具备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袁隆平被评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正是由于袁老的杰出贡献,所以在2006年,他经人推荐评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1863年,林肯批准成立美国科学院,在评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过程中,美国也会留出部分名额,专门给全球具有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所以当袁隆平去评选时,他毫无疑问的成为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当时评选人罗尔教授(美国科学院院长、诺贝尔获奖者)对袁隆平作出了极高的评价,台下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袁老能顺利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足以说明他在杂交水稻领域,已经达到了全球顶尖水平,并且对全球粮食产业做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
袁隆平等为什么没有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年纪
首先在中科院院士评选条例中就有“候选人不得超过65岁”的规定,如果候选人超过65岁,那么就需要有6名及以上的院士进行联合推荐,而且联合推荐的中科院院士中,必须至少要有4位院士跟候选人所要选的学部相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