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团队冲击记录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袁隆平团队冲击记录 袁隆平团队冲击记录
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这也意味着袁隆平团队双季稻亩产超过3000斤,袁隆平团队成功冲击记录,而对于这个结果,袁隆平院士高兴得像个孩子!接下来大家就和有图有真相小编一起了解一下袁隆平团队双季稻亩产超过3000斤,袁隆平团队冲击记录。袁隆平团队双季稻亩产超过3000斤
11月2日,位于湖南省衡南县的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迎来晚稻测产,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
今年7月,衡南基地早稻高产攻关田进行了测产验收,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早稻加晚稻实现亩产1500公斤的目标!
此前,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研究的杂交水稻屡破水稻单产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1149公斤等世界纪录。
9月份,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成都分中心进行了分中心首次测产验收;10月份,袁隆平团队沙漠海水稻亩产超千斤。
据悉,自1980年直2021年年,我国水稻生产总量不断增长,如今在水稻主要生产国中稳居第一,其次为印度及印度尼西亚,袁隆平及其团队功不可没。
袁隆平院士高兴得像孩子
今天,在湖南省衡南县,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基地测得晚稻平均亩产为911.7公斤。今年7月,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为619.06公斤。至此,袁隆平团队双季稻亩产破1500公斤 3000斤!听到这个消息,袁隆平说:“非常激动,哈哈哈哈哈……”
昨天,测产“大考”在即,袁老的一段视频冲上热搜,问及对测产有无信心,袁老表示他有九成五的把握,“如果不倒伏,那就上得了。”
他还表示:“在严峻的事实面前,要放轻松一些,不要太紧张了。”
今天,“大考”结果公布,稳稳创造出新的世界纪录。
中国碗端中国粮,致敬袁老团队!
袁隆平:梦里梦外,皆为国家粮仓丰盈鞠躬尽瘁
年过90的袁隆平院士,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他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上世纪50年代,袁隆平最初从事的是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试验田选种,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穗子又大又饱满,籽粒多达230粒,仔细一推算,用它做种子,水稻亩产会上千斤,而当时高产水稻才不过五六百斤。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我好高兴,把它收起来,第二年播下去,结果没有一株像它“老子”长得那么好,高的高,矮的矮。我原来抱有很大的希望,结果失望了,失望后突然来了灵感,这正是杂交稻才有分离现象。”
在当时,世界权威遗传学认为水稻不具有杂交优势,这次意外发现坚定了袁隆平培育杂交稻的信心。灵感来得突然,而研究之路漫漫。在稻田里逐一寻找三年后,1964年,袁隆平再次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再耗时9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法”终于成功,比常规稻增产20%左右,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自给难题做出重大贡献。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超级稻亩产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标已全部完成,一次次刷新着世界纪录。目前,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超过1700万公顷,占全国水稻总面积的50%,仅每年增产的粮食就可养活7000万人。中国粮食用高产、更高产、超高产的现实,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 的疑问。
上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袁隆平被聘为首席顾问。如今,杂交水稻已经推广到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仅为解决中国人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
在袁隆平看来,自己工作的意义就是,粮食增产,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我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就是追求水稻的高产、更高产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目前,袁隆平团队正在研究第四代杂交水稻,把光合效率提高30%,计划产量可达每亩1500公斤。梦里梦外,皆为国家粮仓丰盈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