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设计探讨(来自教学能手的分享)(2)
2023-05-16 来源:文库网
二、作者为什么对《箜篌引》能记得那么清楚,写这个片段到底要说明什么?
这一处“引用”,到底目的何在,是这篇文章中的难点。我发现,许多老师似乎都没有深刻思考过这个问题,没有弄明白为什么梁实秋先生在已经过去了20多年后,能在“茅津渡”侯船时,“顿时忆起”梁启超先生讲的这首诗?
我们先来看看20年后的梁实秋先生是在看到了什么情景时想起的那个“演讲”片段。当时在他“茅津渡”侯船时,见到的是“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他看到眼前之景时的感受是什么?是“不禁哀从中来”。也就是说,眼前之景让他很哀伤。他的这种“哀伤”在以前有过吗?有过。啥时间有过?对,听梁任公先生讲解《箜篌引》时有过!所以,当眼前之景让他哀伤时,哀伤之情就自然和梁启超先生当年讲《箜篌引》时的感受共振了,因此,梁实秋先生自然就联想到了当时演讲的情境了。
也就是说:当时梁启超先生在讲解这首诗时,让观众梁实秋觉得很是“哀伤”。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箜篌引》的理解。“《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这个故事到底要说明什么?由内容可以看出,是在说一个人可以为了自己的追求,执着的去抗争,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当我们明白了这首诗的主题后,就自然明白梁启超为什么在讲解时会“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了。他那般的投入,那般的动情,那般的哀伤,难道只是在就诗讲诗吗?很显然,他已在诗歌的讲解中融入了自己的感触和深情。“六君子”变法失败,最终被杀,不正像极了这位渡河的“白首狂夫”吗?梁启超讲解这首诗时,怎能不哀伤的不能自已呢?
我想,因为这首诗给了梁启超发泄哀伤的契机,讲解时就令梁实秋先生感受颇深,自然给梁实秋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二十年后还难以忘怀。
三、这节课的教学顺序该怎样进行创新,怎样用问题推进?
教学设计因教学顺序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顺序会有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可以尝试在顺序上大胆进行改变,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这节课的教学顺序,我觉得可以从后往前走,在前行的过程中用问题链来进行教学推进。
1、导入新课后,我们可以问学生“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是写演讲吗?不是的话,那是在写什么?”。学生会回答“是在写人”。这时,教师在题目“梁任公先生”下画线并画箭头,写上“人”字。
2、所写的梁任公先生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在文中找出来。学生经过文本阅读可以在文章最后一段找出来“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概括性描写。教师把“有学问,有文采”写在下拉箭头两侧,箭头下写“有热心肠”。
3、请在文章中找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具体描写和体现。对于“有学问,有文采”学生容易在文中找出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表达时间,让学生能够结合文本,找出具体描写这两点的文字。对于“有热心肠”这一点,学生较难在文中找出来。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箜篌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些演讲片段中所表达出处的情绪。《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讲解时的表现学生教容易分析出他对国家的担忧,而《箜篌引》较难理解,教师就要细致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经过引导,讨论,分析,总结后,进而让学生明白这都是梁启超先生“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写照,这三处都是他“有热心肠”的具体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