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及未来前景介绍(很多人看好这个行业)(8)
2023-05-16 来源:文库网
3D 打印设备零部件主要包括激光器、振镜、主板、DLP 光引擎、扫描仪等。从价 值量占比来看,金属 3D 打印设备中成本最高的是激光器,占整体设备成本 20%以上, 并且随着设备升级,激光器在同一台 3D 打印机中安装的数量、品质也将提升,北京 隆源生产的部分 3D 打印机中大型激光器占成本比重达到 40%。从国产化角度来看, 当前国内光纤激光器市场中资龙头占比已逼近 IPG 等海外巨头,与 3D 打印设备适配 的型号在质量上接近进口产品,此前国内工业级金属 3D 打印设备在激光器选择中青 睐外资龙头,近期在新设备生产中开始尝试使用国内供应商产品,中资龙头未来有望 切入国产供应链。 激光器在 3D 打印设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激光照射熔化金属粉末并使 其最终成型。从激光器市场规模来看,2020 年中国激光器市场规模达到 109.1 亿美 元,占全球激光器市场 66.12%的份额,预计在 2022 年市场规模将增长至 147.4 亿美 元。
从国产化角度来看,3D 打印设备商采用国产激光器的比例相对较低。3D 打印设 备中使用的激光器多为连续光纤激光器,国内龙头在激光器上普遍选用 1KW 左右的激 光器,铂力特、先临三维在生产设备过程中普遍采用进口激光器。前期采用进口激光 器更多原因在于进口品质好、更加稳定、下游客户认可等。 从发展趋势来看,国内激光器存在国产替代空间。国内外技术差距较大的产品主 要集中在 10KW 以上的产品,在 1KW-3KW 功率激光器方面,国内外技术水平差距不大, 但国产产品相较进口产品拥有 30-40%价差优势。国产化程度方面,根据《2022 中国 激光产业发展报告》数据,国产 1KW-3KW 光纤激光器出货量已占据 90%份额以上。竞 争格局方面,2021 年锐科激光、创鑫激光市场份额逐年扩张,2021 年市场份额占比 分别为 27.3%和 18.3%,与海外龙头 IPG 差距进一步缩小。
在新设备研发制造方面, 铂力特已尝试采用国产激光器,处于产品性能验证、调试阶段。整体来看,3D 打印设 备中的激光器存在国产替代空间,有实力完成且已开启国产替代进程。
3.2 中游 3D 金属打印设备:技术层面国内龙头比肩海外巨头
当前国内 3D 打印设备主要被外资企业占据,具备国产替代前置条件。竞争格局 方面,当前国内 3D 打印设备市场较为分散。CR3 由国内的联泰科技、美国的 Stratasys 和德国的 EOS 构成,合计占比约为 44.3%。国产主流设备厂商除联泰科技外,华曙高 科和铂力特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分别为 6.6%和 4.9%。 金属 3D 打印国产替代空间优于非金属 3D 打印。金属 3D 打印设备一般均属于工 业级,价格由几万至几千万不等,非金属 3D 打印中桌面级销量最高,整体价格由几 千至几万不等。从进出口数据来看,自 2016 年以来中国实现 3D 打印设备净出口,至 今出口总额实现五连增,但出口产品多为非金属桌面级设备,进口则多为工业级设备。 2021 年 3D 打印设备出口金额约 5.85 亿美元,出口均价在 200 美元/台左右,多为家 用的桌面级设备。
进口金额约为 3802 万美元,进口均价在 5000 美元/台左右,多为 工业级的设备,因此金属 3D 打印国产替代空间整体高于非金属 3D 打印。
金属设备生产方面,国内具备工业级 3D 打印机量产能力的企业较少,龙头企业 包括铂力特、华曙高科、易加三维等,在设备制造能力与软件优化方面与海外巨头相 差不大。以铂力特为例,公司在设备参数方面与海外巨头同类产品水平接近,在成型 尺寸、预热温度、含氧量控制和铺粉效率方面甚至优于部分海外龙头。产能方面,国 际龙头Stratasys工业级3D打印机年产量在千台水平,铂力特年产能在几百台左右, 海内外仍存在差距,2021 年 7 月 22 日,铂力特发布最新公告,拟加码投入 20 亿元 用于金属增材制造产业项目,建设周期 3 年,在铂力特积极扩产的情况下,未来中国 有望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3.3 他山之石:复盘海外巨头发展历程
美国 3D 打印发展历史久远,3D 打印龙头企业资本化时间较早,通过复盘海外龙 头发展历程,或能对 A 股 3D 打印相关标的投资有所启示。3D 系统(3D Systems) 和 Stratasys 是美股 3D 打印行业上市公司中整体营收规模、市值较大的两家龙头,2010 年来股价走势十分趋同,历经了两轮行情:第一轮是 2012 年至 2014 年,期间涨跌幅 均超过 300%;第二轮是 2021 年初短暂的一波行情,2021 年 1 月 4 日至 2 月 9 日期 间,3D 系统涨幅超 400%,Stratasys 涨幅也超过 150%。两轮行情归因来看,政策引 导估值抬升,而业绩端则更多受到兼并收购的影响。 2012-2014 年行情期间先后出现“戴维斯双击”、“戴维斯双杀”。
从国产化角度来看,3D 打印设备商采用国产激光器的比例相对较低。3D 打印设 备中使用的激光器多为连续光纤激光器,国内龙头在激光器上普遍选用 1KW 左右的激 光器,铂力特、先临三维在生产设备过程中普遍采用进口激光器。前期采用进口激光 器更多原因在于进口品质好、更加稳定、下游客户认可等。 从发展趋势来看,国内激光器存在国产替代空间。国内外技术差距较大的产品主 要集中在 10KW 以上的产品,在 1KW-3KW 功率激光器方面,国内外技术水平差距不大, 但国产产品相较进口产品拥有 30-40%价差优势。国产化程度方面,根据《2022 中国 激光产业发展报告》数据,国产 1KW-3KW 光纤激光器出货量已占据 90%份额以上。竞 争格局方面,2021 年锐科激光、创鑫激光市场份额逐年扩张,2021 年市场份额占比 分别为 27.3%和 18.3%,与海外龙头 IPG 差距进一步缩小。
在新设备研发制造方面, 铂力特已尝试采用国产激光器,处于产品性能验证、调试阶段。整体来看,3D 打印设 备中的激光器存在国产替代空间,有实力完成且已开启国产替代进程。
3.2 中游 3D 金属打印设备:技术层面国内龙头比肩海外巨头
当前国内 3D 打印设备主要被外资企业占据,具备国产替代前置条件。竞争格局 方面,当前国内 3D 打印设备市场较为分散。CR3 由国内的联泰科技、美国的 Stratasys 和德国的 EOS 构成,合计占比约为 44.3%。国产主流设备厂商除联泰科技外,华曙高 科和铂力特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分别为 6.6%和 4.9%。 金属 3D 打印国产替代空间优于非金属 3D 打印。金属 3D 打印设备一般均属于工 业级,价格由几万至几千万不等,非金属 3D 打印中桌面级销量最高,整体价格由几 千至几万不等。从进出口数据来看,自 2016 年以来中国实现 3D 打印设备净出口,至 今出口总额实现五连增,但出口产品多为非金属桌面级设备,进口则多为工业级设备。 2021 年 3D 打印设备出口金额约 5.85 亿美元,出口均价在 200 美元/台左右,多为家 用的桌面级设备。
进口金额约为 3802 万美元,进口均价在 5000 美元/台左右,多为 工业级的设备,因此金属 3D 打印国产替代空间整体高于非金属 3D 打印。
金属设备生产方面,国内具备工业级 3D 打印机量产能力的企业较少,龙头企业 包括铂力特、华曙高科、易加三维等,在设备制造能力与软件优化方面与海外巨头相 差不大。以铂力特为例,公司在设备参数方面与海外巨头同类产品水平接近,在成型 尺寸、预热温度、含氧量控制和铺粉效率方面甚至优于部分海外龙头。产能方面,国 际龙头Stratasys工业级3D打印机年产量在千台水平,铂力特年产能在几百台左右, 海内外仍存在差距,2021 年 7 月 22 日,铂力特发布最新公告,拟加码投入 20 亿元 用于金属增材制造产业项目,建设周期 3 年,在铂力特积极扩产的情况下,未来中国 有望逐步实现国产替代。
3.3 他山之石:复盘海外巨头发展历程
美国 3D 打印发展历史久远,3D 打印龙头企业资本化时间较早,通过复盘海外龙 头发展历程,或能对 A 股 3D 打印相关标的投资有所启示。3D 系统(3D Systems) 和 Stratasys 是美股 3D 打印行业上市公司中整体营收规模、市值较大的两家龙头,2010 年来股价走势十分趋同,历经了两轮行情:第一轮是 2012 年至 2014 年,期间涨跌幅 均超过 300%;第二轮是 2021 年初短暂的一波行情,2021 年 1 月 4 日至 2 月 9 日期 间,3D 系统涨幅超 400%,Stratasys 涨幅也超过 150%。两轮行情归因来看,政策引 导估值抬升,而业绩端则更多受到兼并收购的影响。 2012-2014 年行情期间先后出现“戴维斯双击”、“戴维斯双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