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足够好——写给理想受挫的人们(5)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杨丽萍接纳这一切波折,她并不为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感到烦闷气愤,她的“特立独行”也不是一种傲慢,她只是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对她来说,一切都是自然,一切都是快乐。因为她的内心有力量,这力量来自于她对自己的信任,对自己内心渴望的尊重,对大自然和生活际遇的顺应和感恩。
杨丽萍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她内心始终没有那种常见的无力感和挫败感。这也许是源于她童年生长的环境,少数民族文化的质朴和单纯,偏远山区大自然的丰饶面貌,使天性敏感的她能够明心见性,直面存在的本质。杨丽萍说:“恰恰是因为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对于艺术)完全要靠自己去亲自去体会,而不是去学。我上学很少,母亲一个字不识,恰恰在这种很纯净很单纯的时候,你的智慧就会醒觉,然后你就去感受,这种东西我觉得是一种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光明的,灿烂光明的。”
她说童年的生活一定是她艺术创作的根源。这证实了,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繁复智巧,而是返璞归真。杨丽萍虽然生活在穷困的边远山区,但她的内心世界没有匮乏感,她这样描述她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里没有艰苦的感觉,伸手就可以摘到桃子吃,出门就有一条清澈的水,你可以在那儿洗菜打水,在柳树根低下摘蘑菇……”(励志文章 )大自然的丰饶存在滋养了她的心灵,而山区少数民族的原始文化,也许代表着某种最初的包含更多可能的完整性。就是这种自然的丰饶感和文化的质朴性浸润了她敏感而开放的内心,使她获得了最初的力量。
人们经常对“内心的力量”有一种误解,认为这是一个人历经世事,饱经沧桑之后获得的人生武器,故而是强悍的、酷的。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看杨丽萍的视频访问,会感觉到她的淡定柔韧,她甚至是单纯童真的,她的口音中依然保留着云南本土的粗重乡音,她没有习惯运用“发达社会”中让普通人敬而远之的光鲜优雅的明星形象。
内心的力量是坚持自我的能力,也是顺应的能力,刚柔并济,顺其自然,游刃有余。因为能做到顺其自然,所以整个世界都是她的天地。看见一块大石头,就绕着走,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就好。她懂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之处是客观存在,就好比自然界有美丽的孔雀,也有毒蛇和狼,她都悦纳。
“顺应”和“悦纳”是对自己的珍惜,也是对世界之所以如此存在的尊重。这个道理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就讲过了。反而是那些满口抱怨和愤慨的人,并不是真的想为这个世界做一点贡献,他们只是在发泄自己的不快,驱逐心头挥之不去的无力感罢了。
想一想,一个女童把粗重的农活看做愉悦的创造,从中享受劳动的成就感,一个少女把走村串寨、居无定所的生活看做非常美妙的生活体验,这是多么质朴的生存智慧呢?这种智慧,不是可以皱着眉头想出来,或者从苦闷的人生中悟出来的。杨丽萍说,母亲教会她顺应和接纳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所以她可以在别人看起来艰苦的环境中很好地生存下来,而且活的愉悦满足。
杨丽萍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她内心始终没有那种常见的无力感和挫败感。这也许是源于她童年生长的环境,少数民族文化的质朴和单纯,偏远山区大自然的丰饶面貌,使天性敏感的她能够明心见性,直面存在的本质。杨丽萍说:“恰恰是因为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对于艺术)完全要靠自己去亲自去体会,而不是去学。我上学很少,母亲一个字不识,恰恰在这种很纯净很单纯的时候,你的智慧就会醒觉,然后你就去感受,这种东西我觉得是一种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是光明的,灿烂光明的。”
她说童年的生活一定是她艺术创作的根源。这证实了,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是繁复智巧,而是返璞归真。杨丽萍虽然生活在穷困的边远山区,但她的内心世界没有匮乏感,她这样描述她的童年生活:“我的童年里没有艰苦的感觉,伸手就可以摘到桃子吃,出门就有一条清澈的水,你可以在那儿洗菜打水,在柳树根低下摘蘑菇……”(励志文章 )大自然的丰饶存在滋养了她的心灵,而山区少数民族的原始文化,也许代表着某种最初的包含更多可能的完整性。就是这种自然的丰饶感和文化的质朴性浸润了她敏感而开放的内心,使她获得了最初的力量。
人们经常对“内心的力量”有一种误解,认为这是一个人历经世事,饱经沧桑之后获得的人生武器,故而是强悍的、酷的。但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看杨丽萍的视频访问,会感觉到她的淡定柔韧,她甚至是单纯童真的,她的口音中依然保留着云南本土的粗重乡音,她没有习惯运用“发达社会”中让普通人敬而远之的光鲜优雅的明星形象。
内心的力量是坚持自我的能力,也是顺应的能力,刚柔并济,顺其自然,游刃有余。因为能做到顺其自然,所以整个世界都是她的天地。看见一块大石头,就绕着走,只要能到达目的地就好。她懂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之处是客观存在,就好比自然界有美丽的孔雀,也有毒蛇和狼,她都悦纳。
“顺应”和“悦纳”是对自己的珍惜,也是对世界之所以如此存在的尊重。这个道理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就讲过了。反而是那些满口抱怨和愤慨的人,并不是真的想为这个世界做一点贡献,他们只是在发泄自己的不快,驱逐心头挥之不去的无力感罢了。
想一想,一个女童把粗重的农活看做愉悦的创造,从中享受劳动的成就感,一个少女把走村串寨、居无定所的生活看做非常美妙的生活体验,这是多么质朴的生存智慧呢?这种智慧,不是可以皱着眉头想出来,或者从苦闷的人生中悟出来的。杨丽萍说,母亲教会她顺应和接纳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所以她可以在别人看起来艰苦的环境中很好地生存下来,而且活的愉悦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