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梦生花友天下(6)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我用指南针核实了一下:她是对的!后来回到斯坦福大学演讲,我向听众提出了同样的要求。这些听众都是杰出的学者,是各类科学和天才奖项的得主,有些人已经在这间屋子里听了40多年的演讲。我请他们闭上双眼,然后指出哪边是北。很多人无法回答,因为他们找不着北。而那些用手指了方向的人则是先想了一会儿,然后指什么方向的都有。我在哈佛和普林斯顿,在莫斯科、伦敦和北京重复过这个测试,结果都一样。为什么很多杰出学者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位5岁的小女孩却能够轻易做到呢?答案是:该部落所用的语言——库塔语(Kuuk Thaayorre)中,没有“左、右”这类描述相对空间位置的词汇,而只有“东、西、南、北”这类描述绝对位置的词汇。使用具有类似特点的语言的人,都具有在陌生环境中迅速辨认方向的能力”。
她的结论是:不同语言可以赋予语言的使用者不同的认知能力!我在网上也读到过语言学家吕叔湘对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和汉英语翻译的一段形象的描写:“如果你翻译一本英语小说,遇到主人公有一位“cousin”,你也许可以马上把它译做’表弟’,后来发现他是女性,就改做’表妹’;后来又发现她年纪比主人公大,又改做’表姐’,再翻下去又发现她还比主人公长一辈,又改做’远房姨妈’,再后来又发现她不是主人公母亲一边的亲戚而是他父亲一边的,又只好改做’远房姑妈’。其实这也靠不住,她也有可能是主人公的’远房婶娘’。如果这位“cousin”在书里只是昙花一现,神龙见首不见尾,父系母系、年长年幼、辈分性别,全然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主人公的“cousin”,你把他翻成什么好呢?
在这种情况下,伍光建老先生创造了一个名词叫做’表亲’,可以勉强对付一气,管住了四分之三:母系的全部,父系的一半。可是再一想,既然辈分、性别等等全都不知道,那就翻成’表姐’或’表弟’也都不能算错。”反过来说,如何才能合理地将汉语中错综复杂的亲属称呼翻译成英语呢?“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曾开玩笑似地作过以下的“典范翻译”:“表妹你好!”翻译成英语:“Good morning, my female-cousin-on-mother’s-or-paternal-aunt’s-side-younger-than-myself!”。
但愿英语读者读后可以准确无误地理解笔者的意思,当然这本英语译本自然要比原本厚得多!虽然这些都是十分特殊的例子,有些地方也不免有些牵强,但它至少从语言的角度对比了英国人和中国人对亲戚关系的不同重视。中国人将亲属关系很有条理地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几大系统,然后汉语就用各种称呼编织了一张特定族群的亲属制度所产生的文化符号之网,这种称呼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的标签,更决定了人们对族群中的不同亲属的态度和行为。对此,美国的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1893-1953年)作了以下的总结:“尽管语言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然而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任何思想都能用任何语言来表达。语言的差别取决于这个社会是否对某一种思想熟悉到一定的程度,或关注到一定的程度,以至于需要造出一个专门的单词或语言手段来表达这种思想”,所以真正的“身临其境”的翻译,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其次才是“语言表达的翻译”,不理解这一点,翻译的结果虽对句子大意的交流无大碍,但充其量只能是“达其意而乏其神”。
她的结论是:不同语言可以赋予语言的使用者不同的认知能力!我在网上也读到过语言学家吕叔湘对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和汉英语翻译的一段形象的描写:“如果你翻译一本英语小说,遇到主人公有一位“cousin”,你也许可以马上把它译做’表弟’,后来发现他是女性,就改做’表妹’;后来又发现她年纪比主人公大,又改做’表姐’,再翻下去又发现她还比主人公长一辈,又改做’远房姨妈’,再后来又发现她不是主人公母亲一边的亲戚而是他父亲一边的,又只好改做’远房姑妈’。其实这也靠不住,她也有可能是主人公的’远房婶娘’。如果这位“cousin”在书里只是昙花一现,神龙见首不见尾,父系母系、年长年幼、辈分性别,全然不知道,只知道他是主人公的“cousin”,你把他翻成什么好呢?
在这种情况下,伍光建老先生创造了一个名词叫做’表亲’,可以勉强对付一气,管住了四分之三:母系的全部,父系的一半。可是再一想,既然辈分、性别等等全都不知道,那就翻成’表姐’或’表弟’也都不能算错。”反过来说,如何才能合理地将汉语中错综复杂的亲属称呼翻译成英语呢?“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曾开玩笑似地作过以下的“典范翻译”:“表妹你好!”翻译成英语:“Good morning, my female-cousin-on-mother’s-or-paternal-aunt’s-side-younger-than-myself!”。
但愿英语读者读后可以准确无误地理解笔者的意思,当然这本英语译本自然要比原本厚得多!虽然这些都是十分特殊的例子,有些地方也不免有些牵强,但它至少从语言的角度对比了英国人和中国人对亲戚关系的不同重视。中国人将亲属关系很有条理地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几大系统,然后汉语就用各种称呼编织了一张特定族群的亲属制度所产生的文化符号之网,这种称呼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的标签,更决定了人们对族群中的不同亲属的态度和行为。对此,美国的人类学家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1893-1953年)作了以下的总结:“尽管语言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别,然而我们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任何思想都能用任何语言来表达。语言的差别取决于这个社会是否对某一种思想熟悉到一定的程度,或关注到一定的程度,以至于需要造出一个专门的单词或语言手段来表达这种思想”,所以真正的“身临其境”的翻译,首先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其次才是“语言表达的翻译”,不理解这一点,翻译的结果虽对句子大意的交流无大碍,但充其量只能是“达其意而乏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