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舂元宵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跟稳糖果、炸圆子一样,舂元宵面也是炀河人年前腊月必做的事情。家家户户舂的元宵面,从大年初一开始,一般都要吃到正月十五过去。不过怎么着也要在正月里把它吃完,不然气温一升起来,元宵面就发馊变酸不能要了。
我家每年都要舂几十斤元宵面。开始是我跟在母亲后面打杂,到十来岁能负重的时候,母亲就把舂元宵面的事情交给我们孩子们去做了。我家隔壁黄家是大户人家,有全套的舂元宵面的设施家什。碓窝子是纯青石的,上口一米见方,下口半米左右,方锥体的四个梯形面和上口沿面,都雕凿得棱角分明,刚劲有力。上口的中间,有一个四五十公分的石窝,二三十公分深,里面打磨得圆滑光亮,一次能放得下好几斤米去。碓窝子旁边,一字排着大中小三个石碓嘴子,可供不同体力的人选择使用。碓嘴实际上就是一个长椭圆体的青石锤,中间石眼上安有长长的木柄。更重要的是,黄家还有一套不同规格的银丝筛箩,元宵面最后舂得细不细,口感好不好,关键就看这个筛箩子怎么样。黄家的碓窝子放在他家二进的大堂屋里,场地大,人又好客,所以东街口一带人家都到他家来舂元宵,年年都要排好长的队,排队的家什从碓窝子边上起,穿过天井和一进的过堂,一直要摆到大门外面,有时候要好几天才能轮上。
碓嘴碓窝是我们江北巢北人的说法,江南人大概叫打头和蒲臼,学名应该是石锤石臼,以石臼为主,舂捣的工具则既可以是石料也可以是木料,所以常常忽略不计。石臼是一个古老的稻米加工工具,我觉得它应该是新石器时代留传下来的,而且是在人类学会从植物果实中取食的过程之中产生,可谓源远流长。说文解字对稻字造字本原意义的解释,就是先用石臼舂稻谷,再用手从石臼中抓起稻米扬到空中,让风把稻糠吹走,把米留下来。直到我初记事的时候,也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还看到附近农村有人用石臼舂稻取米。不过那时候石臼在炀河街上,就已经只有舂糯米做元宵面的功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