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与他的拖拉机(3)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村子里有两个稻场,而村子里几十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想趁着天气好,赶紧碾了谷子,一旦下雨,堆放在一堆的草垛因为没有完全晒干,会导致谷子发霉,所以乡亲们都得协商着碾谷子的事情。所谓的碾谷子,就是父亲卸了拖拉机的车斗,车头拉个大石磙,父亲驾着车在已经铺好的谷堆里做圆周运动,等第一轮碾完,父亲便开着车到另一个稻场,而这个稻场的乡亲便开始翻动谷堆,准备着父亲来碾第二轮,父亲没有手表,也从来不计拖拉机研了多少圈,谷堆上的谷子碾下的程度,全凭父亲多年经验。附近的村子没有拖拉机或者本村拖拉机不得空的,父亲也得兼顾着。每到这个时候,哒哒哒的拖拉机声音,总会不停的响上几乎一整天,而作为司机的父亲,还要经常帮助乡亲翻谷堆,所以一天下来根本没有空闲的时候。父亲房间的抽屉里,总放着一本绿色软皮的账本,翻开一页来看,上面歪歪倒倒的记录着,“XXX家八月初二打谷二场……”然后,再翻几页,中间又夹着几张欠条或者收条之类的,再往后翻,又有被撕掉一半的,然后还有刚写了几个字,又划掉的……母亲总是嗔怪到“真是一本狗肉账,哪个晓得记的什么”,然而,父亲在年末拿账本与乡亲结账时却从来没有算错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丽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使自小帮家里干农活的我,有非常真切的感受,也使我走上社会后,成为之所以特别厌恶浪费粮食的人和事的原因。每一粒粮食都凝集了一滴汗水,尤其对于完全靠人工耕作的家乡人有非常特别的情愫,所以小时候只要是剩下饭,都免不了一顿训斥甚至一顿打骂。这些粮食,不仅是乡亲们一年的口粮,还有一部分交给上面,被称作”公粮税费三提五统“,结余的可以变卖作孩子的学杂费和学费。等到收割上岸,父亲载着半车的粮食,又颠簸在泥泞的黄土路上,前往乡里的粮站交公粮,带着袖章穿着工作制服的工作人员大模大样的拿了像柄剑似的铁器挨个的插进每一包谷子里面,然后,抽出来,将谷子倒在手上,捻起一粒像嗑瓜子一般,似乎在品尝着谷子的味道,如果检查完,没有发现发霉或者没有掺沙子和泥土之类的,就过磅秤,做记录,这一年的公粮就算交完了。
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由于农活比较忙,大约挨到黄昏的时候,我才跟父亲去交粮,到了粮站,工作人员一句,“今日不收粮”便将我和父亲拒之在大铁门之外。父亲只好拖着半车的谷子返回,但是在半路上,天公不作美,拖拉机的轴承坏了,天色已经大暗下来,我蹲在路边,拿着手电筒凭着手电筒昏暗的光帮父亲装轴承。装完轴承,已经是深夜了,父亲驾着拖拉机颠簸着回家,那晚在家门口的那条路上,没有看到母亲张望的身影,而家里依旧灯火通明,待父亲停下车,我们从车上跳下来,饥肠辘辘的走进家门,看到母亲在堂屋嘤嘤的哭泣,厨房里也是冷冷清清,家里坐着邻居和村里人,后来才得知,计划生育的缘故,因为弟弟和妹妹都超生,计生办扬言要十五天之内交罚款20000,不然就要抓人、拆房子。家里的气氛变得非常压抑,村里人都帮着出谋划策,诸如找关系疏通此类的办法,不记得后来发生了什么,只是模糊中记得父亲,一根接着一根的抽烟,我分明看见他那被烟熏得发黄的手指开始有些颤抖……。
再后来,乡里人开始走出农村,到广东、到上海、到北京……也不再需要村里大队开介绍信之类的证明文件,而“盲流”这个词也被存封在历史大潮之中。
而今,父亲已愈花甲之年,拖拉机已经在好几年前就不开了,父亲结束了他近30年的司机生活,我从来没有问过,父亲也从来没有举动提过,不做司机多年的感受,恐怕这感受也是万分复杂的。前段时间回了趟农村老家,我在大路上下车,背着行李特意走了那条父亲开拖拉机走过无数次的乡间小道,多年不走车,恐怕也很少走人的小道,草木已经长得可以伸到我的腰间,有几段路已经被雨水冲破而残破不堪。正是仲夏,树上的禅肆无忌惮的鸣叫,路边草木灌里还不时跳出来一只土蛤蟆,青草的汁液将我的白色球鞋染成了青色,我踏上村里五六十年代建设的水电站的坝堤,在这多雨的季节,小河却干涸了,河道收窄,河床长满的水草,往日坝堤下潺潺的流水只是叮咚作响,小河两岸的稻田也大多荒芜,河岸上的稻场也是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我远远的就看见了守望在门前的父亲,他步伐依旧矫健的向我走来,只是一路咳嗽不停,父亲边走边大声的跟村里人打招呼,待他走到我跟前,更是咳嗽的厉害,我知道这是他抽烟多年积起的气管炎,他非要将我的行李接过去,抗在肩头,又“问我几点下得飞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丽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使自小帮家里干农活的我,有非常真切的感受,也使我走上社会后,成为之所以特别厌恶浪费粮食的人和事的原因。每一粒粮食都凝集了一滴汗水,尤其对于完全靠人工耕作的家乡人有非常特别的情愫,所以小时候只要是剩下饭,都免不了一顿训斥甚至一顿打骂。这些粮食,不仅是乡亲们一年的口粮,还有一部分交给上面,被称作”公粮税费三提五统“,结余的可以变卖作孩子的学杂费和学费。等到收割上岸,父亲载着半车的粮食,又颠簸在泥泞的黄土路上,前往乡里的粮站交公粮,带着袖章穿着工作制服的工作人员大模大样的拿了像柄剑似的铁器挨个的插进每一包谷子里面,然后,抽出来,将谷子倒在手上,捻起一粒像嗑瓜子一般,似乎在品尝着谷子的味道,如果检查完,没有发现发霉或者没有掺沙子和泥土之类的,就过磅秤,做记录,这一年的公粮就算交完了。
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由于农活比较忙,大约挨到黄昏的时候,我才跟父亲去交粮,到了粮站,工作人员一句,“今日不收粮”便将我和父亲拒之在大铁门之外。父亲只好拖着半车的谷子返回,但是在半路上,天公不作美,拖拉机的轴承坏了,天色已经大暗下来,我蹲在路边,拿着手电筒凭着手电筒昏暗的光帮父亲装轴承。装完轴承,已经是深夜了,父亲驾着拖拉机颠簸着回家,那晚在家门口的那条路上,没有看到母亲张望的身影,而家里依旧灯火通明,待父亲停下车,我们从车上跳下来,饥肠辘辘的走进家门,看到母亲在堂屋嘤嘤的哭泣,厨房里也是冷冷清清,家里坐着邻居和村里人,后来才得知,计划生育的缘故,因为弟弟和妹妹都超生,计生办扬言要十五天之内交罚款20000,不然就要抓人、拆房子。家里的气氛变得非常压抑,村里人都帮着出谋划策,诸如找关系疏通此类的办法,不记得后来发生了什么,只是模糊中记得父亲,一根接着一根的抽烟,我分明看见他那被烟熏得发黄的手指开始有些颤抖……。
再后来,乡里人开始走出农村,到广东、到上海、到北京……也不再需要村里大队开介绍信之类的证明文件,而“盲流”这个词也被存封在历史大潮之中。
而今,父亲已愈花甲之年,拖拉机已经在好几年前就不开了,父亲结束了他近30年的司机生活,我从来没有问过,父亲也从来没有举动提过,不做司机多年的感受,恐怕这感受也是万分复杂的。前段时间回了趟农村老家,我在大路上下车,背着行李特意走了那条父亲开拖拉机走过无数次的乡间小道,多年不走车,恐怕也很少走人的小道,草木已经长得可以伸到我的腰间,有几段路已经被雨水冲破而残破不堪。正是仲夏,树上的禅肆无忌惮的鸣叫,路边草木灌里还不时跳出来一只土蛤蟆,青草的汁液将我的白色球鞋染成了青色,我踏上村里五六十年代建设的水电站的坝堤,在这多雨的季节,小河却干涸了,河道收窄,河床长满的水草,往日坝堤下潺潺的流水只是叮咚作响,小河两岸的稻田也大多荒芜,河岸上的稻场也是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我远远的就看见了守望在门前的父亲,他步伐依旧矫健的向我走来,只是一路咳嗽不停,父亲边走边大声的跟村里人打招呼,待他走到我跟前,更是咳嗽的厉害,我知道这是他抽烟多年积起的气管炎,他非要将我的行李接过去,抗在肩头,又“问我几点下得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