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同学(4)
2022-03-10 来源:文库网
她是新洪村人,那里接近洪泽湖边,班级里有不少同学都是来自那里。由于离校太远,他们只能寄住在学校。每个星期天,他们都会背着一个星期的口粮徒步赶到学校,学校有食堂,学生们可以用自带的铝制饭盒到那里去蒸饭。中午放学时,走读生早已一溜烟跑出校门,寄宿的同学不紧不慢地一起走向学校食堂。值日的同学抬着盛有菜汤的饭桶步履蹒跚地走向教室,未等放稳急不可耐的同学早已将大大的瓷缸闷入菜汤中。曾记得当时还听说一件颇为好笑的事,某些同学为了抢到足够分量的菜汤,他们到卢集街上找到打造铁桶的工匠,特意定做了几个特大号茶缸。那种茶缸与提桶差不多,四五个同学舀下去一桶菜汤就立时见底了。最后很多同学喝不上菜汤,终于出了问题,学校领导出面将这种提桶全部没收。
饭后洗刷炊具都会到食堂的西边一个宽阔的大水塘里,水塘北面有一排老师的宿舍,我经常去那里找孙老师请教问题。请恕我冒昧,我对他的籍贯已记不清楚,履历更是无法谈起。只听说他是南方人,文革时受过挫折,他不善言谈,表情严峻,同学们对他自然敬畏陌生。他的文化背景似乎可以远远超越他的身份和地域界定,他少年读于私塾,后经刻苦学习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数学系。他唯一让我们感到意外是在那年的秋天,曾有十几个外地大学生来到卢集中学来看望他,学生们恭敬地立在两边,似乎在提醒大家,不要用寻常的眼光来看待他。我很幸运是他的学生,他教我们生物。他读过私塾自然文学方面也不会太差,所以他在上生物课时无意中还指点过我们,像“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与他聊天时听说,他在家乡的中学于一次写宣传材料时误写了不该写的东西,恰巧又正值上级检查,因故声誉事业难以自保才被下放到农村中学来。这种事件在过去不算什么,那时评定人的标尺往往不在于是否老实本分,而在于政治觉悟。一笔之误,一字之差都会成为笑柄,成为事业道路上的沟沟坎坎。虽然经过如此波折但孙老师依旧还保持他那种率直秉正的个性,他经常因为看不惯某些老师虚伪外表而大放言辞。我们在初三毕业前,他就曾和我们的英语老师吵得惊天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