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速迷 为太旧高速建设献出生命的8位特等功臣(3)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郑镇江(1959-1994) 男, 河北省定州县人,生前任山西省公路局临汾分局第二工程处压道机司机。太旧高速公路建设特等功荣立者。
郑镇江出身于工人家庭, 1979 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压道机驾驶工作。这工作又苦又累,头上太阳晒,下面发动机烤,声音嘈杂,尘土扑面。然而郑镇江热爱筑路事业,一干就是十几年,他先后参加过长(治)晋(城)、大(同)运(城)等几条重要干线公路建设。由于他技术过硬,能开车会修理,成为队里的骨干。
1994年6月中旬,郑镇江所在的临汾公路分局工程二处进入太旧高速公路工地施工,从6月中旬到9月中旬, 3个多月的时间,郑镇江一直坚待工作在施工第一线,没有休息一天。
9月17日,郑镇江和队里的几位压道机司机一起在太旧路30公里 230 - 30公里 60段进行碾压,这是一段高达12米的高填土路基。路基碾压是路基土方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质量要求严格,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否则会影响道路质量。路基的中间部分比较容易压实,关键是边缘部分,尤其是高填土路段,碾压边缘难度大,危险性也大, 容易发生事故。当郑镇江看到驾驶压道机还不到1个月的司机李临华在路缘部分碾压时,便把小李换到中央部分,自己开车到路缘地带碾压。临近中午时,司机路有才叫郑镇江一同回处里送任务单。郑镇江看到还有部分地段仍需压实,便让路有才把自己的任务单捎回去,他留下继续作业。过了一阵,郑镇江驾驶的压道机忽然开始向外倾斜,多年的经验告诉他, 若不采取紧急措施,就有翻车危险。郑镇江想将压道机向路中央驶去,但是,由于垫土松软,且又潮湿,压道机倾斜越来越严重。
在一旁的民工看到这种情况,大声喊着:“危险,快跳车!”这时跳车还是有机会的,但为了保护自己驾驶的价值27万元的压道机,他要做最后的努力,下定了人机同存亡的决心。由于路基边缘土质松软,压道机的尾部滑下边坡翻向沟底,郑镇江从驾驶室里被抛出来。在场人员将他紧急送往太安驿镇医院,简单处置后又转送榆次市晋中地区医院。弥留之际,郑镇江给人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给处里添麻烦了,本来想保住车,可...… ”1994年9月19日上午,郑镇江因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5岁。
李建华(1969-1994) 男,山西省临汾市人,生前任山西省公路局临汾分局第二工程处领工员。太旧高速公路建设特等功荣立者。
李建华出生于一个筑路员工世家,父亲是临汾公路分局的职工。1988 年,他到临汾市公路管理段尧庙道班当协议工。他勤快、朴实、能吃苦,不仅担任了副班长,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91年8月,父亲因工受伤提前退休,他接父亲的班, 被分配在临汾公路分局第二工程处工作。
初到二处,他当处里的通讯员。不久,他就要求到施工一线当领工员。李建华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虚心好学,自学了《测量学》、《公路施工》等专业书籍,结合实际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很快就掌握了领工员所需要的技术。他先后参加了长(治)晋(城)公路、大(同)运(城)公路的建设, 并逐步在实践中成长起来。
1994 年, 李建华随工程处来到太旧高速公路建设工地。他热情更高,干劲更足了。作为第一线的领工员,他时刻都会遇到一些施工难题。一次路基爆破中,当按下起爆钮, 炸药却没有爆炸,危急关头,李建华不顾自身的安危,带着几个民工查清原因, 排除险情,胜利完成了任务。像这样的事,李建华每次遇到都临危不惧,顺利排险。
领工员的责任首先是保证工程质量。太旧高速公路大部分路段穿行在深沟大山之间,高填土路段长,路基要求很高。在太旧路30公里 110米处是一条深沟,两侧是陡峭的大山。1994年9月7日,李建华带领着民工开始这里的土方填筑。天色将晚,民工们开始陆续回去吃饭。李建华对其中一处的土方碾压质量不十分满意,就继续带领几个民工施工。突然“轰”的一声,土体坍塌,将李建华和几个民工埋在土里。虽经紧急抢救,终因塌方面积大,覆压时间长,多方抢救无效,李建华因窒息而亡,年仅25岁。
王飞彪(1969一1995) 男,山西省河曲县人,共青团员,生前任山西省公路局第三工程公司工程一处技术员。太旧高速公路建设特等功荣立者。
王飞彪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教师。他从小学习努力,成绩优良, 1987 年考入山西省交通技工学校路桥班。在校期间,担任班长、团支部委员、学生会主席等职,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
1990年8月,王飞彪毕业后被分配在省公路局三处一队(现在的三公司一处)任技术员,他参加的第一项公路工程就是国家重点工程一一偏关万家寨引黄专用公路工程。这项工程时间要求紧,工期短,施工环境恶劣,水电全无,风沙迷漫。王飞彪担任二工段的段长,同时负责测量放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二工段胜利完成了任务。
郑镇江出身于工人家庭, 1979 年高中毕业参加工作,一直从事压道机驾驶工作。这工作又苦又累,头上太阳晒,下面发动机烤,声音嘈杂,尘土扑面。然而郑镇江热爱筑路事业,一干就是十几年,他先后参加过长(治)晋(城)、大(同)运(城)等几条重要干线公路建设。由于他技术过硬,能开车会修理,成为队里的骨干。
1994年6月中旬,郑镇江所在的临汾公路分局工程二处进入太旧高速公路工地施工,从6月中旬到9月中旬, 3个多月的时间,郑镇江一直坚待工作在施工第一线,没有休息一天。
9月17日,郑镇江和队里的几位压道机司机一起在太旧路30公里 230 - 30公里 60段进行碾压,这是一段高达12米的高填土路基。路基碾压是路基土方工程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质量要求严格,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压实度,否则会影响道路质量。路基的中间部分比较容易压实,关键是边缘部分,尤其是高填土路段,碾压边缘难度大,危险性也大, 容易发生事故。当郑镇江看到驾驶压道机还不到1个月的司机李临华在路缘部分碾压时,便把小李换到中央部分,自己开车到路缘地带碾压。临近中午时,司机路有才叫郑镇江一同回处里送任务单。郑镇江看到还有部分地段仍需压实,便让路有才把自己的任务单捎回去,他留下继续作业。过了一阵,郑镇江驾驶的压道机忽然开始向外倾斜,多年的经验告诉他, 若不采取紧急措施,就有翻车危险。郑镇江想将压道机向路中央驶去,但是,由于垫土松软,且又潮湿,压道机倾斜越来越严重。
在一旁的民工看到这种情况,大声喊着:“危险,快跳车!”这时跳车还是有机会的,但为了保护自己驾驶的价值27万元的压道机,他要做最后的努力,下定了人机同存亡的决心。由于路基边缘土质松软,压道机的尾部滑下边坡翻向沟底,郑镇江从驾驶室里被抛出来。在场人员将他紧急送往太安驿镇医院,简单处置后又转送榆次市晋中地区医院。弥留之际,郑镇江给人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 “给处里添麻烦了,本来想保住车,可...… ”1994年9月19日上午,郑镇江因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5岁。
李建华(1969-1994) 男,山西省临汾市人,生前任山西省公路局临汾分局第二工程处领工员。太旧高速公路建设特等功荣立者。
李建华出生于一个筑路员工世家,父亲是临汾公路分局的职工。1988 年,他到临汾市公路管理段尧庙道班当协议工。他勤快、朴实、能吃苦,不仅担任了副班长,还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91年8月,父亲因工受伤提前退休,他接父亲的班, 被分配在临汾公路分局第二工程处工作。
初到二处,他当处里的通讯员。不久,他就要求到施工一线当领工员。李建华虽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但他虚心好学,自学了《测量学》、《公路施工》等专业书籍,结合实际向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请教,很快就掌握了领工员所需要的技术。他先后参加了长(治)晋(城)公路、大(同)运(城)公路的建设, 并逐步在实践中成长起来。
1994 年, 李建华随工程处来到太旧高速公路建设工地。他热情更高,干劲更足了。作为第一线的领工员,他时刻都会遇到一些施工难题。一次路基爆破中,当按下起爆钮, 炸药却没有爆炸,危急关头,李建华不顾自身的安危,带着几个民工查清原因, 排除险情,胜利完成了任务。像这样的事,李建华每次遇到都临危不惧,顺利排险。
领工员的责任首先是保证工程质量。太旧高速公路大部分路段穿行在深沟大山之间,高填土路段长,路基要求很高。在太旧路30公里 110米处是一条深沟,两侧是陡峭的大山。1994年9月7日,李建华带领着民工开始这里的土方填筑。天色将晚,民工们开始陆续回去吃饭。李建华对其中一处的土方碾压质量不十分满意,就继续带领几个民工施工。突然“轰”的一声,土体坍塌,将李建华和几个民工埋在土里。虽经紧急抢救,终因塌方面积大,覆压时间长,多方抢救无效,李建华因窒息而亡,年仅25岁。
王飞彪(1969一1995) 男,山西省河曲县人,共青团员,生前任山西省公路局第三工程公司工程一处技术员。太旧高速公路建设特等功荣立者。
王飞彪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教师。他从小学习努力,成绩优良, 1987 年考入山西省交通技工学校路桥班。在校期间,担任班长、团支部委员、学生会主席等职,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
1990年8月,王飞彪毕业后被分配在省公路局三处一队(现在的三公司一处)任技术员,他参加的第一项公路工程就是国家重点工程一一偏关万家寨引黄专用公路工程。这项工程时间要求紧,工期短,施工环境恶劣,水电全无,风沙迷漫。王飞彪担任二工段的段长,同时负责测量放线。在他的精心组织下,二工段胜利完成了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