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理论
2024-01-03 来源:文库网
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继承和发展了社会认知论和行为主义学派观点,结合丰富的心理学实证研究,于1971年提出了著名的社会学习理论。他认为人的社会行为是进入社会交往后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而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环境是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的是社会文化关系和榜样等客观条件。
主要观点
1、社会学习理论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班杜拉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两种。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2、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注意: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如果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的重要特征不予注意,或无正确的知觉,就无法进行学习。
保持: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
再现:再把记忆力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做出正确的反应。
动机:再现示范行为后,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还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3、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外部强化):个体直接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后果而受到强化。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
主要观点
1、社会学习理论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班杜拉把学习分为参与性学习和替代性学习两种。替代性学习也叫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是人的学习的最重要的形式。
2、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注意: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如果学习者对示范行为的重要特征不予注意,或无正确的知觉,就无法进行学习。
保持:用言语和形象两种形式把所获得的信息转换成适当的表象保存起来。
再现:再把记忆力中的表象转换成行为,并根据反馈来调整行为以做出正确的反应。
动机:再现示范行为后,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还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
3、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直接强化(外部强化):个体直接体验到自己的行为后果而受到强化。
替代性强化: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强化。
自我强化: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