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遗诏到底要传位给谁(雍正有篡改康熙遗诏吗)(2)
2023-05-16 来源:文库网
遗诏的三种文字,已经注定康熙遗诏不能修改,但是前提是康熙立下了遗诏,并且在京的大臣看到的就是康熙亲笔写下的遗诏。
三天时间才让大家看到遗诏,遗诏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并不一定是修改,有可能直接就是伪造的。
所以我们说,康熙遗诏根本就无法证明雍正帝的皇位是合法的。
真正使雍正帝有着是否篡位争议的谜团,则是另有原因。
对此说法,肯定有人反对,因为《清圣祖实录》写得明明白白:“寅刻,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等,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以实录来看,即使康熙没有留下遗诏,即使遗诏并非康熙帝亲笔所写,但是这么多皇子和大臣隆科多在场聆听康熙指定四阿哥接班的遗言,不比遗诏更真实,更具有合法性吗?
但是仔细推敲,这种记载可信度不高,因为这种说法出炉的时候,当事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最初的说法,跟记载中的说法完全不同。
雍正刚上任的元年八月,雍正对大臣说:“命朕缵继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这说明康熙帝临终传位给雍正帝,诸位皇子和大臣当时没有在场。
雍正二年,雍正帝的说法又变了:“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之后,(隆科多)方宣旨于朕”。
到了雍正四年,还是出于雍正之口,继位又有了第三种说法:“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
这时候,八爷党被基本清除,已经没有发言权,雍正才说康熙生前颁布遗诏,七位皇子名字在场聆听,真的是“死无对证”。
这种说法,就是《清圣祖实录》中的具体记载。
也就是说,《清圣祖实录》关于接班过程的记载,是在事发多年后写下的,当事人要么已经死去,要么被圈禁,无法出来否定。
综上所述,雍正接班过程随着时间改变而不断更新,说法不一。
如果真的是临终前指定了四皇子接班,在第一时间就该这样说,这样更有利于稳定大局,证明自己接班合法性。
可是那时候,雍正帝偏偏闪烁其词。
等到雍正四年开始,反对派被清除之后,康熙生前指定接班人,七位皇子在场的说法才出炉,可是这时候还没有公布都是哪些皇子在场。
到了雍正七年,才公布了七位皇子的名字。
到了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在位的乾隆六十年,在记述康熙、雍正两朝皇权交替过程的时候,乾隆帝并没有采用父亲雍正帝修的《清圣祖实录》中关于七位皇子在场的说法,而是写道:
“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在申昜春园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圣祖大渐,召于 斋宫,宣诏嗣位。圣祖崩。”
召谁了?没有记载。
那么乾隆帝为什么没有采用父皇非常肯定的说法?
很大可能在于这个记载不是原始的,跟雍正几次说法有矛盾。
康熙帝在晚年虽然对老四胤禛重用,但更是重用于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
以至于使当时朝野有了“圣意欲传大位于胤禵”的猜测。
康熙帝对此传言不可能不知道,在他油尽灯枯的时候,应该明火执仗地宣布继承人,不该暗箱操作,这样更不利于安定团结。
如果那样,谁还会质疑四皇子接班合法性。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
总的来说,雍正是和合格的皇帝。他在位十三年,实施新政,在康雍乾盛世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就像唐太宗那样,只要政绩斐然,国家承平,关爱子民,你执政是否合法,英雄不问来路,皇帝爱谁谁,真的不重要了。
三天时间才让大家看到遗诏,遗诏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并不一定是修改,有可能直接就是伪造的。
所以我们说,康熙遗诏根本就无法证明雍正帝的皇位是合法的。
真正使雍正帝有着是否篡位争议的谜团,则是另有原因。
对此说法,肯定有人反对,因为《清圣祖实录》写得明明白白:“寅刻,召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等,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谕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以实录来看,即使康熙没有留下遗诏,即使遗诏并非康熙帝亲笔所写,但是这么多皇子和大臣隆科多在场聆听康熙指定四阿哥接班的遗言,不比遗诏更真实,更具有合法性吗?
但是仔细推敲,这种记载可信度不高,因为这种说法出炉的时候,当事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最初的说法,跟记载中的说法完全不同。
雍正刚上任的元年八月,雍正对大臣说:“命朕缵继统绪,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促之间,一言而定大计”。
这说明康熙帝临终传位给雍正帝,诸位皇子和大臣当时没有在场。
雍正二年,雍正帝的说法又变了:“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之后,(隆科多)方宣旨于朕”。
到了雍正四年,还是出于雍正之口,继位又有了第三种说法:“皇考升遐之日,召朕之诸兄弟及隆科多入见,面降谕旨,以大统付朕”。
这时候,八爷党被基本清除,已经没有发言权,雍正才说康熙生前颁布遗诏,七位皇子名字在场聆听,真的是“死无对证”。
这种说法,就是《清圣祖实录》中的具体记载。
也就是说,《清圣祖实录》关于接班过程的记载,是在事发多年后写下的,当事人要么已经死去,要么被圈禁,无法出来否定。
综上所述,雍正接班过程随着时间改变而不断更新,说法不一。
如果真的是临终前指定了四皇子接班,在第一时间就该这样说,这样更有利于稳定大局,证明自己接班合法性。
可是那时候,雍正帝偏偏闪烁其词。
等到雍正四年开始,反对派被清除之后,康熙生前指定接班人,七位皇子在场的说法才出炉,可是这时候还没有公布都是哪些皇子在场。
到了雍正七年,才公布了七位皇子的名字。
到了雍正帝的儿子乾隆帝在位的乾隆六十年,在记述康熙、雍正两朝皇权交替过程的时候,乾隆帝并没有采用父亲雍正帝修的《清圣祖实录》中关于七位皇子在场的说法,而是写道:
“六十一年十一月,圣祖在申昜春园不豫,命代祀圜丘。甲午,圣祖大渐,召于 斋宫,宣诏嗣位。圣祖崩。”
召谁了?没有记载。
那么乾隆帝为什么没有采用父皇非常肯定的说法?
很大可能在于这个记载不是原始的,跟雍正几次说法有矛盾。
康熙帝在晚年虽然对老四胤禛重用,但更是重用于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
以至于使当时朝野有了“圣意欲传大位于胤禵”的猜测。
康熙帝对此传言不可能不知道,在他油尽灯枯的时候,应该明火执仗地宣布继承人,不该暗箱操作,这样更不利于安定团结。
如果那样,谁还会质疑四皇子接班合法性。
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
总的来说,雍正是和合格的皇帝。他在位十三年,实施新政,在康雍乾盛世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功不可没。
就像唐太宗那样,只要政绩斐然,国家承平,关爱子民,你执政是否合法,英雄不问来路,皇帝爱谁谁,真的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