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妾能扶正吗(电视剧里的情况确实历史存在)(3)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即便都是庶出,庶子和庶女也有很大的区别,普通家庭对于庶女不会投入多少教育资源,而庶子与嫡子一样,都可以接受教育,并且庶子可以通过考取功名或者立军功来改变自己的处境,古代对于庶子要比庶女宽容得多。
在古代的继承关系中,嫡子的地位是高于庶子的,只有当一个家中没有嫡子时,庶子才有继承权。这种继承关系也只是为了家族的延续,在财产的分配方面就较为公平了,自唐以后,氏族衰落,门第观念变淡,嫡庶差距越来越小,普通人家这种差别就更小了,自汉代以来,就是诸子平分,所以说,在财产继承的问题上,是不分嫡庶的。
电视剧和小说中对于嫡庶的描写天差地别,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古代更讲究长幼有序,比如在《红楼梦》中,黛玉初见三春时,“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束。”另有宝玉入住大观园时,迎春,探春,惜春和贾环四人同坐在那里,一见宝玉进来,探春,惜春和贾环都站了起来,而迎春还是坐着,虽是庶女,但也是姐姐,遵从长幼有序。
三.在古代一定要纳妾吗?
妾既然被视为可交易的物品,那么她当然也只是有钱人的玩物,普通人家生活都很困难,又哪儿来的钱去纳妾呢。根据律法规定,男子到了结婚年龄便可迎娶,但是纳妾是有条件的。在宋代,很多家法中规定,男子不到四十岁不能纳妾。明朝甚至将此写入法律,《大明律》规定年满四十的男子如果没有儿子,就允许纳妾。从这里可以看出,因为妻子生不出儿子所以让男子纳妾,妾室相当于男子家的生育工具。虽然法律是这样规定的,但是现实中只要你有钱有地位,想纳几个妾就能纳几个妾,且想什么时候纳就能什么时候纳。不过,纳妾需要征得妻子的同意,如果妻子不答应,那么一个妾也纳不了。有的妻子也会在结婚时带来陪嫁丫鬟,有时也会成为男子的妾。
“男女婚姻为嗣续也”,孟子也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在父权的古代社会是非常受重视的,这也是古代嫁娶的主要目的,为了延续香火,传宗接代。为了不绝香火而纳妾也成为了男人的“正当”理由。
中国自古以来“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而这些思想也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譬如,尽心尽力为丈夫纳妾的妻子被称为“贤妻”,这与我们现在的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冲突,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可以被理解的。无论妻还是妾都是依附于夫家的存在,若是娘家家世好点,背后也算有一个靠山,如果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在婚后也只能成为依附于丈夫的附属品。不过总的来说,古代的女子是没有多少地位的,成婚后,妻子“如悬萝之附松,似浮萍之托津”,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自始至终,女子只是个可以随意流动的物品。
《礼记》提到“妻子在生育时,居于侧室,此处便为不洁之地”,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产妇虽是秽恶”,由此看来,在古代社会,女子皆被视为生育工具,产妇更是被视为不洁之物。婚姻也不过是保障男性权利的工具,为夫是从,男子可娶三妻四妾,女子却要严守本分,积极劝丈夫纳妾,善待妾室的女子还会被视作榜样来学习,否则便会被说教,加以莫须有的罪名。无论是妻还是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终其一生都难以逃脱悲惨的命运。
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电视剧和小说远不及真实生活的残酷,我们常看到那些描写古代爱情的小说,实际上的爱情也不过是建立在生育和物质基础上的调味剂,它并没有那么浪漫,它只是我们近千年来根深蒂固的腐朽思想的一个缩影。几千年来对于奴隶的压迫和对女性的摧残在现在的社会已逐渐减少了,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主义终会被消亡,就像那些被当做商品一样的妾,她们也是一个个完整的人,有着完整的人格,不需要依附于别人也可以独立生活,纳妾这一制度也在时代的进步中荡然无存。
在古代的继承关系中,嫡子的地位是高于庶子的,只有当一个家中没有嫡子时,庶子才有继承权。这种继承关系也只是为了家族的延续,在财产的分配方面就较为公平了,自唐以后,氏族衰落,门第观念变淡,嫡庶差距越来越小,普通人家这种差别就更小了,自汉代以来,就是诸子平分,所以说,在财产继承的问题上,是不分嫡庶的。
电视剧和小说中对于嫡庶的描写天差地别,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古代更讲究长幼有序,比如在《红楼梦》中,黛玉初见三春时,“其钗环裙袄,三人皆是一样的装束。”另有宝玉入住大观园时,迎春,探春,惜春和贾环四人同坐在那里,一见宝玉进来,探春,惜春和贾环都站了起来,而迎春还是坐着,虽是庶女,但也是姐姐,遵从长幼有序。
三.在古代一定要纳妾吗?
妾既然被视为可交易的物品,那么她当然也只是有钱人的玩物,普通人家生活都很困难,又哪儿来的钱去纳妾呢。根据律法规定,男子到了结婚年龄便可迎娶,但是纳妾是有条件的。在宋代,很多家法中规定,男子不到四十岁不能纳妾。明朝甚至将此写入法律,《大明律》规定年满四十的男子如果没有儿子,就允许纳妾。从这里可以看出,因为妻子生不出儿子所以让男子纳妾,妾室相当于男子家的生育工具。虽然法律是这样规定的,但是现实中只要你有钱有地位,想纳几个妾就能纳几个妾,且想什么时候纳就能什么时候纳。不过,纳妾需要征得妻子的同意,如果妻子不答应,那么一个妾也纳不了。有的妻子也会在结婚时带来陪嫁丫鬟,有时也会成为男子的妾。
“男女婚姻为嗣续也”,孟子也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在父权的古代社会是非常受重视的,这也是古代嫁娶的主要目的,为了延续香火,传宗接代。为了不绝香火而纳妾也成为了男人的“正当”理由。
中国自古以来“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而这些思想也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譬如,尽心尽力为丈夫纳妾的妻子被称为“贤妻”,这与我们现在的观念存在着很大的冲突,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是可以被理解的。无论妻还是妾都是依附于夫家的存在,若是娘家家世好点,背后也算有一个靠山,如果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在婚后也只能成为依附于丈夫的附属品。不过总的来说,古代的女子是没有多少地位的,成婚后,妻子“如悬萝之附松,似浮萍之托津”,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自始至终,女子只是个可以随意流动的物品。
《礼记》提到“妻子在生育时,居于侧室,此处便为不洁之地”,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产妇虽是秽恶”,由此看来,在古代社会,女子皆被视为生育工具,产妇更是被视为不洁之物。婚姻也不过是保障男性权利的工具,为夫是从,男子可娶三妻四妾,女子却要严守本分,积极劝丈夫纳妾,善待妾室的女子还会被视作榜样来学习,否则便会被说教,加以莫须有的罪名。无论是妻还是妾,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终其一生都难以逃脱悲惨的命运。
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电视剧和小说远不及真实生活的残酷,我们常看到那些描写古代爱情的小说,实际上的爱情也不过是建立在生育和物质基础上的调味剂,它并没有那么浪漫,它只是我们近千年来根深蒂固的腐朽思想的一个缩影。几千年来对于奴隶的压迫和对女性的摧残在现在的社会已逐渐减少了,阻碍社会发展的封建主义终会被消亡,就像那些被当做商品一样的妾,她们也是一个个完整的人,有着完整的人格,不需要依附于别人也可以独立生活,纳妾这一制度也在时代的进步中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