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朗诵再别康桥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农民工朗诵再别康桥 农民工朗诵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非常有名的一首诗作,情感表现得非常真挚、浓郁,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被后人所传诵,近日有一位农民工对着砖头朗诵《再别康桥》在网上火了,这个视频打动了许多网友,很多网友都认为他的朗诵别有一番风味,浑厚内敛有味道,而且表演也很传神,还有网友也注意到了他的道具,觉得太可爱了。接下来,大家可以和有图有真相小编一起详细了解一下哦~农民工工地播音腔朗诵再别康桥
近日,一位农民工对着砖头朗诵《再别康桥》的视频打动了众多网友。
据了解,李小刚一名开装载机的工人,从03年至今一直坚持朗读,下载手机软件自学播音腔。
他还自创“砖”为你读诗工地朗诵,用工地各类材料设计、制作朗诵造型。
网友评论
是纪录片的感觉没错了,浑厚内敛有味道。
感动!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充满乐观的浪漫主义情怀。
这如果系统的学一下应该是个人才啊!
服气!金属质感的声音呀!关键是对文字的理解听起来也很深刻的呢!
这样朗诵更有一番风味,比学者念诗有意境多了,
真!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不仅朗诵得有感情,而且表演也很传神。
非常励志啦!但我还是忍不住啊哈哈哈哈哈,那些道具也太可爱了吧!
他那个打扮真的好像古人啊!比演员还像。
延伸阅读:《再别康桥中》的“康桥”是哪里?
康桥指的是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再别康桥》写4102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1653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因当时内心受到情感的激荡,所以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抒情诗。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再别康桥背后的故事
徐志摩是一位极具浪漫和才情的诗人。是新月社的成员之一。他创作的诗歌自然流露、深情款款。以闻一多提出的“三美”原则为标杆,展现出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艺术特征。成名作《再别康桥》是代表作品。
徐志摩一九零二年留学于剑桥大学,度过了一段悠闲快乐的生活。他对剑桥充满了感情。他热爱自然,我曾经读过他的《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再会罢》。读出了他对爱、美、自由的歌颂。“康桥世界”是个理想美好的净土。波光粼粼的河水、绿油油的草坪、万里无云的好天气。志摩骑着单车穿梭在校园,或许单车后还坐着林徽因。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时而泛舟康河、时而草坪看书。这段美好的生活也成了他日后不竭的创作源泉。
一九二八年诗人故地重游,再次回到昔日的校园。百感交集、浮想联翩。可是转眼又要离开。或许正如诗人范成大所说的“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十一月六日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诗中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色彩纷呈,具有视觉感染力。也饱含了诗人的深情。正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
全诗共七个小节,每一节都是一幅图画。例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的水草在油油招摇……作者通过动作性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图画都富有动态美。两个比喻用得也很独到:第一个是将“河畔的金柳”比喻为“夕阳中的新娘”,化无生为有情,很有创新意义。第二个是将潭水比喻为“天上虹”,大胆脱俗、极具新意。非常浪漫,有诗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