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测是运动员的拦路虎吗(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有利于体育总局的领导选拔人才。一搞体测,那个运动队领队对总局忠心耿耿无条件拥护就看出来了,在绝大多数领队保持沉默的时候,游泳队的领队在镜头前力挺体测,绝对是一个可造之材,值得重点培养。你看看,关键时刻,人才就是这么脱颖而出的,前途不可限量。
相关资讯:游泳比赛不看游泳成绩看体测成绩?中国泳协主席周继红回应!
2021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正在青岛进行,除了游泳比赛外,还设置了为期两天的体能竞赛,包括垂直纵跳、引体向上、躯干核心力量、30米跑、3000米跑5个项目。根据规则,游泳预赛成绩前16名的选手,取体能竞赛成绩前8名进入决赛。包括王简嘉禾、余贺新、傅园慧、于静瑶、方喆等都在各自项目上游出预赛第一,但都因体能竞赛成绩不理想而无缘决赛。 一些运动员难免有些困惑,打破亚洲纪录的王简嘉禾表示:“我们毕竟是水上项目,陆上项目不是太擅长。体能我们也不是不重视,但不能成为决定性的作用,这次以体能成绩来决定前八名,还是稍微有点欠缺点那什么.....”与此同时,外界也对此事议论纷纷。
中国游泳协会主席周继红在接受《中国体育报》采访时回应了外界关切,主要内容如下:
1、这次比赛增加体能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中国运动员的短板,以提高他们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换言之,加强体能、恶补短板的目的,是为了鼓励运动员在基础身体能力和专业运动表现上,都能对标世界顶尖水平。
2、这次全国冠军赛是我们首次在正式的全国比赛中纳入体能测试,这一改革的方向会继续坚持下去。我们也将认真总结,建立起与游泳项目相适应,紧密结合专项、更加完善的基础体能训练和体能竞赛体系。
3、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我国有较多运动员可以达到奥运会A标,但难的是在比赛中出现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或至少进入决赛的成绩。
警惕“一刀切”的体测闹剧毁掉竞技公平
正在进行的全国游泳冠军赛,预赛成绩第一的傅园慧、于静瑶、方喆,打破全国纪录的余贺新,以及打破亚洲纪录的王简嘉禾,都无缘决赛。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咄咄怪事,源于此次比赛的“创新”规则——预赛成绩前16名选手中,取体能成绩前八名进入决赛,体能成绩相同,再按照游泳成绩排名决定是否进入决赛。换言之,只要体能测试进了前八,预赛游进前十六名就能进决赛,但如果体测成绩靠后,游出破世界纪录的成绩也会被淘汰。
这一规则引发了大量争议,理由很简单,它令体能测试成绩实际超越比赛成绩,成为获得决赛资格的前提和绝对门槛,而游泳项目在任何一项国际赛事上都是以竞技成绩进行排名的。
面对争议,泳协主席周继红回应称,“中国游泳要想全面冲击更高水平,必须基础和专项双管齐下,因此这次全国比赛中增加基础体能测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中国运动员的短板,以提高中国游泳运动员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设置体能测试的初衷不难理解,问题在于,设定令体能测试成绩凌驾于竞技成绩之上的规则,真的能达到提高中国游泳运动员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对标世界顶尖水平的目的吗?
首先,从成果来看,体能测试成进决赛硬指标,能否培养出对标世界顶尖水平的游泳运动员尚未有定论,但此次比赛将数名已经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的游泳运动员淘汰出局却是确定的事实。曾获得多项女子仰泳世界冠军的傅园慧,此次该项目预赛第一。而以21秒79的成绩打破全国纪录的余贺新,是东京奥运周期第一个达到男子50米自由泳奥运会A标的中国选手。这一规则令这些达到了全国甚至世界顶尖竞技水平的选手都无缘决赛,根据此前体育总局发布的文件,他们还可能无缘东京奥运会。那么,体测成绩达标竞技成绩却不如他们的选手,在国际赛事仅以竞技成绩排名的规则下,要如何对标世界顶尖水平呢?
其次,体测项目设置是否专业,对于提升运动员的世界竞争力有没有帮助?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体测如今不仅成为游泳项目决赛的绝对门槛,其他体育竞技项目也是如此,而对不同的体育竞技项目,体能测试的内容是一样或类似的,游泳的体测内容包括30米冲刺、垂直纵跳、引体向上、躯干核心力量和3000米跑。短跑名将苏炳添5月时曾晒出自己不怎么样的3000米跑成绩,并解释“3000米属慢速有氧运动,短跑运动员以力量和爆发力训练为主,如果太过训练长跑把快肌变成慢肌影响我们的爆发力,所以教练也不太建议我们把精力过多放在这块。”意思很明确——以3000米跑对短跑运动员进行测试,不合适。而9月开赛的象棋甲级联赛也需要体测达标才能获得参赛资格,而测试内容是1000米跑、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等,其中的不合理甚至荒谬不言而喻。象棋水平高不高和1000米跑多快,着实没有任何关系。
体能当然是重要的,但把体能测试作为超越竞技成绩的决定性门槛,甚至测试体能的方式是不甚专业的“一刀切”,这样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不仅难以提升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反而会严重影响竞技公平和运动员培养。
相关资讯:游泳比赛不看游泳成绩看体测成绩?中国泳协主席周继红回应!
2021年全国游泳冠军赛正在青岛进行,除了游泳比赛外,还设置了为期两天的体能竞赛,包括垂直纵跳、引体向上、躯干核心力量、30米跑、3000米跑5个项目。根据规则,游泳预赛成绩前16名的选手,取体能竞赛成绩前8名进入决赛。包括王简嘉禾、余贺新、傅园慧、于静瑶、方喆等都在各自项目上游出预赛第一,但都因体能竞赛成绩不理想而无缘决赛。 一些运动员难免有些困惑,打破亚洲纪录的王简嘉禾表示:“我们毕竟是水上项目,陆上项目不是太擅长。体能我们也不是不重视,但不能成为决定性的作用,这次以体能成绩来决定前八名,还是稍微有点欠缺点那什么.....”与此同时,外界也对此事议论纷纷。
中国游泳协会主席周继红在接受《中国体育报》采访时回应了外界关切,主要内容如下:
1、这次比赛增加体能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中国运动员的短板,以提高他们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换言之,加强体能、恶补短板的目的,是为了鼓励运动员在基础身体能力和专业运动表现上,都能对标世界顶尖水平。
2、这次全国冠军赛是我们首次在正式的全国比赛中纳入体能测试,这一改革的方向会继续坚持下去。我们也将认真总结,建立起与游泳项目相适应,紧密结合专项、更加完善的基础体能训练和体能竞赛体系。
3、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我国有较多运动员可以达到奥运会A标,但难的是在比赛中出现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或至少进入决赛的成绩。
警惕“一刀切”的体测闹剧毁掉竞技公平
正在进行的全国游泳冠军赛,预赛成绩第一的傅园慧、于静瑶、方喆,打破全国纪录的余贺新,以及打破亚洲纪录的王简嘉禾,都无缘决赛。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咄咄怪事,源于此次比赛的“创新”规则——预赛成绩前16名选手中,取体能成绩前八名进入决赛,体能成绩相同,再按照游泳成绩排名决定是否进入决赛。换言之,只要体能测试进了前八,预赛游进前十六名就能进决赛,但如果体测成绩靠后,游出破世界纪录的成绩也会被淘汰。
这一规则引发了大量争议,理由很简单,它令体能测试成绩实际超越比赛成绩,成为获得决赛资格的前提和绝对门槛,而游泳项目在任何一项国际赛事上都是以竞技成绩进行排名的。
面对争议,泳协主席周继红回应称,“中国游泳要想全面冲击更高水平,必须基础和专项双管齐下,因此这次全国比赛中增加基础体能测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中国运动员的短板,以提高中国游泳运动员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设置体能测试的初衷不难理解,问题在于,设定令体能测试成绩凌驾于竞技成绩之上的规则,真的能达到提高中国游泳运动员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对标世界顶尖水平的目的吗?
首先,从成果来看,体能测试成进决赛硬指标,能否培养出对标世界顶尖水平的游泳运动员尚未有定论,但此次比赛将数名已经处于世界顶尖水平的游泳运动员淘汰出局却是确定的事实。曾获得多项女子仰泳世界冠军的傅园慧,此次该项目预赛第一。而以21秒79的成绩打破全国纪录的余贺新,是东京奥运周期第一个达到男子50米自由泳奥运会A标的中国选手。这一规则令这些达到了全国甚至世界顶尖竞技水平的选手都无缘决赛,根据此前体育总局发布的文件,他们还可能无缘东京奥运会。那么,体测成绩达标竞技成绩却不如他们的选手,在国际赛事仅以竞技成绩排名的规则下,要如何对标世界顶尖水平呢?
其次,体测项目设置是否专业,对于提升运动员的世界竞争力有没有帮助?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体测如今不仅成为游泳项目决赛的绝对门槛,其他体育竞技项目也是如此,而对不同的体育竞技项目,体能测试的内容是一样或类似的,游泳的体测内容包括30米冲刺、垂直纵跳、引体向上、躯干核心力量和3000米跑。短跑名将苏炳添5月时曾晒出自己不怎么样的3000米跑成绩,并解释“3000米属慢速有氧运动,短跑运动员以力量和爆发力训练为主,如果太过训练长跑把快肌变成慢肌影响我们的爆发力,所以教练也不太建议我们把精力过多放在这块。”意思很明确——以3000米跑对短跑运动员进行测试,不合适。而9月开赛的象棋甲级联赛也需要体测达标才能获得参赛资格,而测试内容是1000米跑、立定跳远和坐位体前屈等,其中的不合理甚至荒谬不言而喻。象棋水平高不高和1000米跑多快,着实没有任何关系。
体能当然是重要的,但把体能测试作为超越竞技成绩的决定性门槛,甚至测试体能的方式是不甚专业的“一刀切”,这样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不仅难以提升中国运动员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反而会严重影响竞技公平和运动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