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谷天马专访 一个日本演员在中国的年 转(2)
2023-04-08 来源:文库网
这种神经质是有缘由的,当他诱拐男主角的孩子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可怜的一面——他有着悲惨的童年,会把小鱼放在敌人的小孩身边陪伴,就像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这样一塑造,人物更有真实感。
导演明白我的意思。角色的厚度随着我们之间的沟通逐渐在增加,从一变成二,最终可能会到四或五的效果。一般专门找我这类日本演员参与的导演,都会尊重真实感,尊重我的提议。
对我来说这么少的露出机会,是不能乱演的。
但这番苦心能收到怎样的反馈?你永远无法预料。有些脸谱化的反派角色来不及设计,简单粗暴地演完却特别受欢迎,我真是没想到。有点讽刺吧?
近几年我也在刻意避开日本兵的角色,尝试接一些不一样的。想象一下,“日本鬼子”反串老太太是不是很有意思?我演过日本魔术师,日本警察,还有日本科学家,这些人有好有坏,这也是我观察到内地戏剧的一个特色——正反派区分得很清楚。
在台湾和魏德圣导演合作时,我拿着自认为是“反派”的角色去跟导演聊,导演有些奇怪:“他是这样的人,但他没有这么坏。”
那时候才觉得,自己习惯了内地影视剧的模式后,想法真是不一样。
在片场的涩谷天马
中国的规矩
演了这么多日本兵的角色之后,来找我的始终是抗战戏最多。我试着每次尽量跟之前演的角色有区别——用新的方式表演,或者故意避开类似的人物,但越来越难。于是我开始考虑给自己开拓一些新的机会,比如写剧本,做制片人,做文化交流,道路拓宽一些。
2012年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公司,沟通中日之间的影视版权业务。没想到当年9月就出了钓鱼岛事件,两国的交流突然停顿了。自那以后,四年没有任何日本电影引进中国,特别可怕。我们谈购买拍摄权和翻拍权也很难,往返中日,非常努力去沟通协调,依旧无果。投资方担心没有确定的规则,万一买了不让上映怎么办?
政策变动很大很快,这点和日本不一样。日本是政策出台之后,慢慢试行一两年,让大家都有个准备,磨合期过了,再正式定下来。中国则是,突然通知唉明天我们有新政策要发布,很快,可能下个月就开始实行了。还有一些潜在的规则,我们联系过一个想要引进的日本电影,里面有一个美女反派,由于衣着比较性感,投资方担心因此上不了大银幕。
这一点和剧组很像。有时明明定好下个月的档期,今天会突然打电话问:“明天能进组吗?”变动原因各种各样,比如剧本没有写出来,其他演员的安排有变动,拍摄场景没有协调好等等。
刚来中国的时候,剧组早早定下一个剧的反二号之后,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准备。当时中文不好,又正值搬家间隙,我每天去公园背台词,听朋友帮忙录的中文台词,跟着念纠正发音,四行中文台词我花了三天才背下来。
进组当天开完会,副导演临时找我:“涩谷,换个角色吧,导演想让你演反一号。”反一号中文特别流利,有大量的中文台词。过两天就要开机,完全来不及准备,我非常惊讶地拒绝了,但他们没同意。那天晚上,导演和制片人一帮人,在房间围着我劝了四个小时,我知道他们一定不会妥协的。
那七八天,我每天拖着生病的身体,从早到晚拍动作戏。跑步,趴地,背着受伤的人跑,拿刀“砍人”,我体力快到极限了,硬撑着。不只是体力,整个过程也特别辛苦,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如果做演员这么辛苦的话,我可以改行。”在日本拍戏从来没有这么辛苦过,中国有一些制片方不太尊重演员和工作人员。
拍完这部戏,回程路上,我晕倒在北京的机场。从这时开始,内心做好了随时可以回日本的准备,但又总觉得有一点不甘心,我不断问自己:“唉涩谷,你真的竭尽所能了吗?”
你看,我还是一直留到了现在。
我常常遇到收到剧本,最终没有开拍的项目。这些剧本现在还在我家放着,目前没拍的大概有十部,差不多半人高了,加上以前的可能有三十部。
日本剧组拍戏的习惯是,所有事情全都提前安排得周到。所以我说再好的同声传译也很难沟通中日影视方面合作,比如中方说,一个项目今年年底开机,很可能年底开不了机,要是如实翻译,日方可能会觉得被骗了。
当时完全无法理解的事情,现在也慢慢在适应。来中国这些年,我的分析能力越来越强。像是在玩推理和侦探游戏,一个一个元素拼接过来,一件事情一方这么说,另一方这么说,然后自己去看资料,对比研究种种迹象,你才知道它是否有可能实现。
也学会了一点,叫“不能提前准备”。类似的经验多了之后,很多演员会开始做一些自己一个人能掌控的事情,比如做陶瓷啊,画画啊,我觉得一个原因是,拍戏不能自己控制,自己一个人的活动就百分百随意的。
导演明白我的意思。角色的厚度随着我们之间的沟通逐渐在增加,从一变成二,最终可能会到四或五的效果。一般专门找我这类日本演员参与的导演,都会尊重真实感,尊重我的提议。
对我来说这么少的露出机会,是不能乱演的。
但这番苦心能收到怎样的反馈?你永远无法预料。有些脸谱化的反派角色来不及设计,简单粗暴地演完却特别受欢迎,我真是没想到。有点讽刺吧?
近几年我也在刻意避开日本兵的角色,尝试接一些不一样的。想象一下,“日本鬼子”反串老太太是不是很有意思?我演过日本魔术师,日本警察,还有日本科学家,这些人有好有坏,这也是我观察到内地戏剧的一个特色——正反派区分得很清楚。
在台湾和魏德圣导演合作时,我拿着自认为是“反派”的角色去跟导演聊,导演有些奇怪:“他是这样的人,但他没有这么坏。”
那时候才觉得,自己习惯了内地影视剧的模式后,想法真是不一样。
在片场的涩谷天马
中国的规矩
演了这么多日本兵的角色之后,来找我的始终是抗战戏最多。我试着每次尽量跟之前演的角色有区别——用新的方式表演,或者故意避开类似的人物,但越来越难。于是我开始考虑给自己开拓一些新的机会,比如写剧本,做制片人,做文化交流,道路拓宽一些。
2012年和朋友一起开了一家公司,沟通中日之间的影视版权业务。没想到当年9月就出了钓鱼岛事件,两国的交流突然停顿了。自那以后,四年没有任何日本电影引进中国,特别可怕。我们谈购买拍摄权和翻拍权也很难,往返中日,非常努力去沟通协调,依旧无果。投资方担心没有确定的规则,万一买了不让上映怎么办?
政策变动很大很快,这点和日本不一样。日本是政策出台之后,慢慢试行一两年,让大家都有个准备,磨合期过了,再正式定下来。中国则是,突然通知唉明天我们有新政策要发布,很快,可能下个月就开始实行了。还有一些潜在的规则,我们联系过一个想要引进的日本电影,里面有一个美女反派,由于衣着比较性感,投资方担心因此上不了大银幕。
这一点和剧组很像。有时明明定好下个月的档期,今天会突然打电话问:“明天能进组吗?”变动原因各种各样,比如剧本没有写出来,其他演员的安排有变动,拍摄场景没有协调好等等。
刚来中国的时候,剧组早早定下一个剧的反二号之后,我花了一个月时间准备。当时中文不好,又正值搬家间隙,我每天去公园背台词,听朋友帮忙录的中文台词,跟着念纠正发音,四行中文台词我花了三天才背下来。
进组当天开完会,副导演临时找我:“涩谷,换个角色吧,导演想让你演反一号。”反一号中文特别流利,有大量的中文台词。过两天就要开机,完全来不及准备,我非常惊讶地拒绝了,但他们没同意。那天晚上,导演和制片人一帮人,在房间围着我劝了四个小时,我知道他们一定不会妥协的。
那七八天,我每天拖着生病的身体,从早到晚拍动作戏。跑步,趴地,背着受伤的人跑,拿刀“砍人”,我体力快到极限了,硬撑着。不只是体力,整个过程也特别辛苦,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如果做演员这么辛苦的话,我可以改行。”在日本拍戏从来没有这么辛苦过,中国有一些制片方不太尊重演员和工作人员。
拍完这部戏,回程路上,我晕倒在北京的机场。从这时开始,内心做好了随时可以回日本的准备,但又总觉得有一点不甘心,我不断问自己:“唉涩谷,你真的竭尽所能了吗?”
你看,我还是一直留到了现在。
我常常遇到收到剧本,最终没有开拍的项目。这些剧本现在还在我家放着,目前没拍的大概有十部,差不多半人高了,加上以前的可能有三十部。
日本剧组拍戏的习惯是,所有事情全都提前安排得周到。所以我说再好的同声传译也很难沟通中日影视方面合作,比如中方说,一个项目今年年底开机,很可能年底开不了机,要是如实翻译,日方可能会觉得被骗了。
当时完全无法理解的事情,现在也慢慢在适应。来中国这些年,我的分析能力越来越强。像是在玩推理和侦探游戏,一个一个元素拼接过来,一件事情一方这么说,另一方这么说,然后自己去看资料,对比研究种种迹象,你才知道它是否有可能实现。
也学会了一点,叫“不能提前准备”。类似的经验多了之后,很多演员会开始做一些自己一个人能掌控的事情,比如做陶瓷啊,画画啊,我觉得一个原因是,拍戏不能自己控制,自己一个人的活动就百分百随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