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的年轻人其实很无趣(3)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因此,幽默感是人类专有的行为艺术。有的人简单地认为幽默就是搞笑,通过挖苦、调侃,让他人发笑。二者之间其实距离真的非常远。钱钟书曾经引用过帕格森的《笑论》:“一切可笑都起于灵活的食物变成呆板,生动的举止化作机械式。”所以,盲目地做“幽默”的事,最后只是让自己成为了跳梁小丑。
幽默是一种感觉,一种性情,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自己具备了“幽默”世界的能力,才能从生活中获取一些趣味。这也就是:要对世界的趣味本质具有一定的认同感。
“老顽童”画家黄永玉,经常就会说:“我们需要有一点幽默感。”有一次黄永玉想卖掉家中的破椅子,联系了拍卖行,没想到拍卖行的人将椅子吹上了天,黄永玉就说:“我看见拍卖的人把我这张椅子吹得好得不得了,好到最后我自己又把它买回来了。”
有“脾”
我们有很多人进入了职场之后,培养出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你面目也就在人群中渐渐模糊。
当然,我们不是要你在任何时候标榜特立独行,而是敢于成为人群中的“自己”。不去刻意迎合他人的口味,不刻意标榜自我的好恶,也不要成为淹没在人群里的小透明。你完全可以试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非为了表面的和平自我消磨。
如果你生来就与众不同,何苦非要融入乌合之众?
人,毕竟还是要有些脾性的。
有“癖”
明人袁宏道曾经说过:“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明遗民张岱向前发展了一个层级:“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看吧,语言无味被人认为是“面目可憎”,这些人大部分还被古人划分到了“不可交”的范围中去,因为他们对世上事物没有“深情”。当然,社会发展,古人的话不可全信,然而用现代的“人话”来说,我们认为一个人对一件事特别狂热,就容易觉得这人还有些真性情。
有一个朋友在国外拍电影的时候同一位老演员合作,细谈之下,发现这个演员其实并不是科班出身,出于热爱,退休之后依然决定要投身电影行业。这位外国老先生每天都最早到片场,坐在一旁研究剧本,还要把剧本的细节拿出来和导演细细讨论。让人震惊的是,他口袋里装着很多自备的小道具。他饰演的是老军官,从口袋里的烟到军官擦手的绢——都是老人自己淘来的“古董”。这个老演员的敬业程度甚至超过了许多专业演员,也许好的趣味就需要这样的“癖性”精神来培养。
幽默是一种感觉,一种性情,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自己具备了“幽默”世界的能力,才能从生活中获取一些趣味。这也就是:要对世界的趣味本质具有一定的认同感。
“老顽童”画家黄永玉,经常就会说:“我们需要有一点幽默感。”有一次黄永玉想卖掉家中的破椅子,联系了拍卖行,没想到拍卖行的人将椅子吹上了天,黄永玉就说:“我看见拍卖的人把我这张椅子吹得好得不得了,好到最后我自己又把它买回来了。”
有“脾”
我们有很多人进入了职场之后,培养出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你面目也就在人群中渐渐模糊。
当然,我们不是要你在任何时候标榜特立独行,而是敢于成为人群中的“自己”。不去刻意迎合他人的口味,不刻意标榜自我的好恶,也不要成为淹没在人群里的小透明。你完全可以试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非为了表面的和平自我消磨。
如果你生来就与众不同,何苦非要融入乌合之众?
人,毕竟还是要有些脾性的。
有“癖”
明人袁宏道曾经说过:“余观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明遗民张岱向前发展了一个层级:“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看吧,语言无味被人认为是“面目可憎”,这些人大部分还被古人划分到了“不可交”的范围中去,因为他们对世上事物没有“深情”。当然,社会发展,古人的话不可全信,然而用现代的“人话”来说,我们认为一个人对一件事特别狂热,就容易觉得这人还有些真性情。
有一个朋友在国外拍电影的时候同一位老演员合作,细谈之下,发现这个演员其实并不是科班出身,出于热爱,退休之后依然决定要投身电影行业。这位外国老先生每天都最早到片场,坐在一旁研究剧本,还要把剧本的细节拿出来和导演细细讨论。让人震惊的是,他口袋里装着很多自备的小道具。他饰演的是老军官,从口袋里的烟到军官擦手的绢——都是老人自己淘来的“古董”。这个老演员的敬业程度甚至超过了许多专业演员,也许好的趣味就需要这样的“癖性”精神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