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部分的年轻人其实很无趣(2)
2023-05-15 来源:文库网
乌云装扮者这个公号,发过一篇文章说:90%以上的人完全没什么意思,大部分人都是在追随一些事情,很少有人真的去改变一些事情。这点让80后、90后,还是00后最后都变成一样。
当80后老了,90后崛起,市面上便会企图研究90后,看看他们跟上一代相比,有什么不同,有哪些优势,他们喜欢什么,之类的。以此希望抓住这个群体。其实如果乱扣标签,你会发现即便有细微的不同,但其实改变都不大。一些热词是90后发明的,但这不代表什么,80后也有热词。80后也被70后看不惯过,70后说80后的词,最后也被80后用来描述90后了。
不能改变,被生活磨平棱角是年轻人变得无趣的一大特征。
尽管自我安慰的借口种种,但终究,没有一个人愿意成为或承认自己是无趣的人。以下,我们试图去讨论一下,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台湾作家余光中曾经在《朋友四型》里面将人们身边的朋友大致分为了四种:第一型,高级而有趣;第二型,高级而无趣;第三型,低级而有趣;第四型,低级而无趣。“级别”高低取决于人的学识程度,而是否有趣居然也成为了一种划分方式,可见“有趣”是多么重要。所以,如果想要做到“有趣”,我们从以下几个“有”开始做起:
有“知”
在四种类型的朋友里面,顶级的是高级而有趣的人,这种人令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如果想要成为这样的人,书籍涉猎,知识建立,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你的学识决定你和他人聊天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学问不是固化步伐的囚笼,而是推动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然而有“知”也非常危险,因为你很有可能成为一个“高级但是无趣”的朋友类型。所以要记住一句话,狭隘的人永远不可能是“有趣”的人。示例如下:
一群高级知识分子讨论如果一滴水从很高的天空砸落地面,人会不会被水滴砸死,大家用尽各种公式。最后一个文科生站了出来问说:“你们没有淋过雨吗?”然后这个人就被移出了群聊。真正的“知”不仅是一个人实打实的知识储备,也包括对各种异见的认识能力,不然你就只是书呆。
有“感”
我们这里说的“感”指的是人类的幽默感:有趣的人首先要认为这个世界有趣。
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学》中曾经写道:“人是唯一能笑的动物。”近代奇人白伦脱《笑与死》的十四行诗中,大概讲述了自然界中各类飞禽走兽都能为了个体情绪发出不同的叫声,喜怒哀惧……唯独笑声,是人类所独有。
当80后老了,90后崛起,市面上便会企图研究90后,看看他们跟上一代相比,有什么不同,有哪些优势,他们喜欢什么,之类的。以此希望抓住这个群体。其实如果乱扣标签,你会发现即便有细微的不同,但其实改变都不大。一些热词是90后发明的,但这不代表什么,80后也有热词。80后也被70后看不惯过,70后说80后的词,最后也被80后用来描述90后了。
不能改变,被生活磨平棱角是年轻人变得无趣的一大特征。
尽管自我安慰的借口种种,但终究,没有一个人愿意成为或承认自己是无趣的人。以下,我们试图去讨论一下,如何成为一个有趣的人:
台湾作家余光中曾经在《朋友四型》里面将人们身边的朋友大致分为了四种:第一型,高级而有趣;第二型,高级而无趣;第三型,低级而有趣;第四型,低级而无趣。“级别”高低取决于人的学识程度,而是否有趣居然也成为了一种划分方式,可见“有趣”是多么重要。所以,如果想要做到“有趣”,我们从以下几个“有”开始做起:
有“知”
在四种类型的朋友里面,顶级的是高级而有趣的人,这种人令人“敬而不畏,亲而不狎”。如果想要成为这样的人,书籍涉猎,知识建立,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你的学识决定你和他人聊天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学问不是固化步伐的囚笼,而是推动交流和沟通的工具。
然而有“知”也非常危险,因为你很有可能成为一个“高级但是无趣”的朋友类型。所以要记住一句话,狭隘的人永远不可能是“有趣”的人。示例如下:
一群高级知识分子讨论如果一滴水从很高的天空砸落地面,人会不会被水滴砸死,大家用尽各种公式。最后一个文科生站了出来问说:“你们没有淋过雨吗?”然后这个人就被移出了群聊。真正的“知”不仅是一个人实打实的知识储备,也包括对各种异见的认识能力,不然你就只是书呆。
有“感”
我们这里说的“感”指的是人类的幽默感:有趣的人首先要认为这个世界有趣。
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学》中曾经写道:“人是唯一能笑的动物。”近代奇人白伦脱《笑与死》的十四行诗中,大概讲述了自然界中各类飞禽走兽都能为了个体情绪发出不同的叫声,喜怒哀惧……唯独笑声,是人类所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