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不难,唯嫌捡择”人生哲理(4)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如果我们能把这颗好动的心停息下来,把自己的思想彻底空掉,使它常处于清静无为之中,你就接近了道。但是,人们却爱自寻烦恼,不停地在制造妄念。以致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气。许多修行人甚至想静也静不下来,大脑形成的惯性,自动地、不停地在想,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即使睡着了,做梦还是在不停地想。人体95%的能量都是胡思乱想消耗出去的。因此,所有的法门,包括念经、念佛、念咒、打坐、结印、修定、戒律、节食、辟谷、不倒单等,都是在帮你把繁杂的思想停下来,使你的心清静无为。
有些人总爱攀缘,攀缘本身就是分别心,分别出有好有坏,你才会去攀缘。攀缘使你攀附两边,远离中道,产生“爱见”烦恼。“爱”烦恼是思惑,“见”烦恼是见解上的迷惑。有“见思惑”二障就不能出离六道,不能了脱生死。因此佛说:攀缘心是生死的根本。如何辨别攀缘心呢?可从怨亲的分别上看,放不下对亲属、亲朋、情侣的执着过爱,放不下对怨家对头的记恨,总是挂在心上。经常想过去的事,以后的事,未发生的事,与自己无关的事,担心儿孙将来的事,甚至找别人算卦,看命问吉凶等等,都属于攀缘。甚至做好事,度人也在执着攀缘,不知另一面却是在造恶。道是清静无为的,攀缘则是有为,有为就是在造业,造下业因,将来必因缘而生。因此,只要还存有攀缘之心,就背离了道,就出不了六道轮回。
所谓佛法无边,即不落两边之意。而凡夫都是在执着两边,不合中道。只有随缘做事,而又不思善恶,不计得失,不求结果,不为回报,虽也做事,但清静无为,合道而行。
道如如不动,修行的千门万法,其共同点都是在修一个“定”字。修定就是靠近那个如如不动的道。修定的关键仍在于心,当遇到外缘时,正是考验你是否见境动心,是否心随境转。如能把握随缘不变,这就是定力,定力就能使境随心转。当你清静无为时,你就接近了道。当你静极生定时,你就能进入道。当你定中生慧时,你才能真正悟道。当你能把智慧灵活变通地运用在实践中时,你才是真正地证道。这就是悟道的程序和过程。当你的心真正达到清静无为,如如不动时,你就是法身佛;当你的心真正达到平等无分别时,你就是报身佛;当你的心平等到万事万物无差别时,你就是化身佛。
立平等心
人们生生世世起心动念都在分别,形成了最严重的习气。而且在未开悟之前很难察觉,即使常看经书佛法的人,虽然经论的字里行间,常提示我们断分别心,但依然与自己的分别心难以对照,遇事依旧分别,不知在心理行为上如何修正自己的分别心。
不破不立,正是由于人们习惯于用分别心来看待事物,因此,平等心就难以确立。而佛性是清静平等的。你要想证得佛果,必须破分别心,立平等心。下面以一些生活、修行中的实例,来帮助我们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会如何在实践中断分别心,立平等心。
有些人总爱攀缘,攀缘本身就是分别心,分别出有好有坏,你才会去攀缘。攀缘使你攀附两边,远离中道,产生“爱见”烦恼。“爱”烦恼是思惑,“见”烦恼是见解上的迷惑。有“见思惑”二障就不能出离六道,不能了脱生死。因此佛说:攀缘心是生死的根本。如何辨别攀缘心呢?可从怨亲的分别上看,放不下对亲属、亲朋、情侣的执着过爱,放不下对怨家对头的记恨,总是挂在心上。经常想过去的事,以后的事,未发生的事,与自己无关的事,担心儿孙将来的事,甚至找别人算卦,看命问吉凶等等,都属于攀缘。甚至做好事,度人也在执着攀缘,不知另一面却是在造恶。道是清静无为的,攀缘则是有为,有为就是在造业,造下业因,将来必因缘而生。因此,只要还存有攀缘之心,就背离了道,就出不了六道轮回。
所谓佛法无边,即不落两边之意。而凡夫都是在执着两边,不合中道。只有随缘做事,而又不思善恶,不计得失,不求结果,不为回报,虽也做事,但清静无为,合道而行。
道如如不动,修行的千门万法,其共同点都是在修一个“定”字。修定就是靠近那个如如不动的道。修定的关键仍在于心,当遇到外缘时,正是考验你是否见境动心,是否心随境转。如能把握随缘不变,这就是定力,定力就能使境随心转。当你清静无为时,你就接近了道。当你静极生定时,你就能进入道。当你定中生慧时,你才能真正悟道。当你能把智慧灵活变通地运用在实践中时,你才是真正地证道。这就是悟道的程序和过程。当你的心真正达到清静无为,如如不动时,你就是法身佛;当你的心真正达到平等无分别时,你就是报身佛;当你的心平等到万事万物无差别时,你就是化身佛。
立平等心
人们生生世世起心动念都在分别,形成了最严重的习气。而且在未开悟之前很难察觉,即使常看经书佛法的人,虽然经论的字里行间,常提示我们断分别心,但依然与自己的分别心难以对照,遇事依旧分别,不知在心理行为上如何修正自己的分别心。
不破不立,正是由于人们习惯于用分别心来看待事物,因此,平等心就难以确立。而佛性是清静平等的。你要想证得佛果,必须破分别心,立平等心。下面以一些生活、修行中的实例,来帮助我们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会如何在实践中断分别心,立平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