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情感

誓者,何思其反生活感悟(3)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在此以后,文献里有很多类似的有关“部落传统造成的个人约束”的报道,这些报道不仅仅来自澳大利亚原住民,也有些来自美国和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和印加人部落,或者来自非洲的一些土著部落。这些报道都说明了部落的文化传统会对个人的行为有如此大的约束力,以致那些个人会坚信其强大的精神力量,“自愿受罚”,甚至“自愿受死”。那时有些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很有争议的假说,人脑中一定有一个部位,一旦被控制,可以完全改变个人的行为。
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神经科学家詹姆斯·奥尔兹(JamesOlds)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报道了他们实验室对老鼠大脑刺激的实验(一篇综述发表在1956年的《美国科学》杂志)。实验前他们假设:用电极刺激老鼠大脑的某些部位会带来“痛苦”,为了避免这种“内在的痛苦”,老鼠会改变自己的行为。为此他们将一个电极植入了老鼠大脑的边缘系统,每当这个老鼠进入笼子的某个角落就会接受一次电刺激,他们假设老鼠会因为电刺激而“学乖”,会尽量避免走入这个角落。可是,结果与此相反,那些老鼠像“着了魔”一样,特别愿意回到这个角落而“自愿接受电刺激”。在以后的实验中,他们又改变了实验设备,允许老鼠自己控制电刺激的开关按钮,进行自我电刺激。

誓者,何思其反生活感悟


当这些老鼠发现了电钮的作用以后,就不断地按电钮刺激自己,最高次数竟然到达每小时七百次。面对这种现实,奥尔兹和他的同事改变了原来的假设,并将大脑的这个地区称为“快乐中枢”(pleasurecenters)。
更让人惊讶的是,一旦大鼠发现了这种直接刺激“快乐中枢”的方法,它们竟然会自愿放弃其它“自然快乐”,放弃性交,放弃饮食,甚至停止饮水,只是无止境地自我电刺激,直至疲惫致死。奥尔兹和他的同事将这些实验结果作了以下的解释:动物做每件事的动机都是为了“寻找内在的快乐”,一旦它们发现有一条“直接达到快乐的绝径”,它们会放弃和离开其它“间接的道路”,无止境地追求“自乐”。
奥尔兹发表的实验结果在当时有些出乎意料,所以好快地得到了全球神经科学界的关注。于是,很多实验室相继改良或增添了实验条件,反复进行了类似的实验,最终都得出了类似的实验结果。虽然如此,很多神经科学家,甚至哲学家还是“半信半疑”,作了以下的辩解:也许这只是动物实验的结果,人的大脑要复杂得多,所以这些结果不一定适合人类。当然,没有实验室会在人的大脑中做类似的实验,所以还是没能直接验证或者推翻以上的推论。

誓者,何思其反生活感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