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 求 与 花 鸟 同 乐 ――对尹成花鸟画的另类解读(3)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这有些“庄生晓梦迷蝴蝶”的况味。不知蝶为幻、还是我为幻。
于是,原本带有“写生”韵味的创作,突然变成了主观的“抒情”;写“物”,则一变而为写“我”。故创作完毕,尹成每每如释重负,掷笔于案,浩然而叹:痛快!痛快!
我知道,这是一种灵魂飞度的角色转换。远远超出今人所说的“换位思考”。此后,那原本属于自然物种的花鸟,当其在尹成的画幅上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态,则花开更鲜艳、鸟鸣更悠扬;她们似乎在以新的生机和美艳来宣示自己的永恒存在。《古木春生》中的那只鹩哥,自在于山林、自鸣于山林,我知道她比城市中的蓝领、白领都要自由而幸福;《露红烟紫不胜娇》中的花与蝶,则以瞬间的依存,演绎着永恒的和谐。细细品味着尹成的画,我渐渐有所领悟:花鸟画或山水画创作,原本就是画家的生命投影或生命创世。当花鸟、山水被画家摄入画幅,这花鸟、山水即借着“人化”了的色、香呈现着固化的峥嵘。因而,这花鸟或山水的物象峥嵘,体现的是人的生命峥嵘;这花鸟或山水的艺术情韵,体现的是人的生活情韵。在这个层面上观画,则不论花鸟画、还是山水画,又都可以理解为是画家“精神”的“彩超”。
“观画”即是“观人”!
知此,绘画者能不慎乎?
因为昧此者众、知此者寡,所以不少人才敢于胡话(画)三千。
今天,尹成还不是中国画坛的“大家”,但却是中国画坛难得的“醒者”。最低的基线,是尹成守卫着做人的良知和审美的良知。先是不糊弄自己,再是不糊弄百姓,一笔一划,都是我写天地、我写花鸟、我写山水、我写我心……
于是,尹成表现了他在中国画坛的“个别”。我既欣赏他疏离于名位、职级、金钱、热闹的君子意度,我也欣赏他拒绝仿拟、拒绝复制、坚持个人化、独特化的艺术立场,我尤其欣赏他对一切自然态的花鸟画因子的生命关注——而“同乐”观的提出,只是他生命关注的一句宣言而已。
相比而言,今天的中国人活得更加自私、更加旁若无人了。人与人尚且如此,何况对待花鸟?所以,尹成爱花鸟、爱山水,又于绘事外显见了超越艺术的画外之韵。这是一个人生修为的道德命题,我无权强求中国的艺术家们都作理性回归。我的参照系是孔子。当年,孔子看到齐国风俗皆急功好利,喜名夸诈,而鲁国风俗则重礼尊教,崇仁慕义,犹有先王之遗风;但鉴于人亡政息,即便鲁国已不能与周公之道相合,所以才作出了一个扭转风俗的设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结果呢,高尚者依然高尚,堕落者还是堕落,谁管他“先王之道”、“后王之道”?我本人无力倡大道、无心倡大道,只想提个醒:书有书道,画有画道,人有人道。各类人等,不论今时今地多风光,都要有一丝“遵道”之心方好!
于是,原本带有“写生”韵味的创作,突然变成了主观的“抒情”;写“物”,则一变而为写“我”。故创作完毕,尹成每每如释重负,掷笔于案,浩然而叹:痛快!痛快!
我知道,这是一种灵魂飞度的角色转换。远远超出今人所说的“换位思考”。此后,那原本属于自然物种的花鸟,当其在尹成的画幅上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态,则花开更鲜艳、鸟鸣更悠扬;她们似乎在以新的生机和美艳来宣示自己的永恒存在。《古木春生》中的那只鹩哥,自在于山林、自鸣于山林,我知道她比城市中的蓝领、白领都要自由而幸福;《露红烟紫不胜娇》中的花与蝶,则以瞬间的依存,演绎着永恒的和谐。细细品味着尹成的画,我渐渐有所领悟:花鸟画或山水画创作,原本就是画家的生命投影或生命创世。当花鸟、山水被画家摄入画幅,这花鸟、山水即借着“人化”了的色、香呈现着固化的峥嵘。因而,这花鸟或山水的物象峥嵘,体现的是人的生命峥嵘;这花鸟或山水的艺术情韵,体现的是人的生活情韵。在这个层面上观画,则不论花鸟画、还是山水画,又都可以理解为是画家“精神”的“彩超”。
“观画”即是“观人”!
知此,绘画者能不慎乎?
因为昧此者众、知此者寡,所以不少人才敢于胡话(画)三千。
今天,尹成还不是中国画坛的“大家”,但却是中国画坛难得的“醒者”。最低的基线,是尹成守卫着做人的良知和审美的良知。先是不糊弄自己,再是不糊弄百姓,一笔一划,都是我写天地、我写花鸟、我写山水、我写我心……
于是,尹成表现了他在中国画坛的“个别”。我既欣赏他疏离于名位、职级、金钱、热闹的君子意度,我也欣赏他拒绝仿拟、拒绝复制、坚持个人化、独特化的艺术立场,我尤其欣赏他对一切自然态的花鸟画因子的生命关注——而“同乐”观的提出,只是他生命关注的一句宣言而已。
相比而言,今天的中国人活得更加自私、更加旁若无人了。人与人尚且如此,何况对待花鸟?所以,尹成爱花鸟、爱山水,又于绘事外显见了超越艺术的画外之韵。这是一个人生修为的道德命题,我无权强求中国的艺术家们都作理性回归。我的参照系是孔子。当年,孔子看到齐国风俗皆急功好利,喜名夸诈,而鲁国风俗则重礼尊教,崇仁慕义,犹有先王之遗风;但鉴于人亡政息,即便鲁国已不能与周公之道相合,所以才作出了一个扭转风俗的设想:“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结果呢,高尚者依然高尚,堕落者还是堕落,谁管他“先王之道”、“后王之道”?我本人无力倡大道、无心倡大道,只想提个醒:书有书道,画有画道,人有人道。各类人等,不论今时今地多风光,都要有一丝“遵道”之心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