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光:菜九段历史研究的三级跳(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此时最让菜九段感兴趣的是阅读历史文献,尤其是阅读有关秦汉之际的历史文献。阅读的多了,有了自己的阅读心得,便在刊物上、网络上发表了多篇文章,这些文章汇集在一起,便是2005年由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古史杂识》。日后,由我担纲《四库全书伤寒类医著集成》,乃至整个《四库全书系列伤寒类医著集成》的统筹编纂事宜,也都是这一次电话定下来的。经过从2007年到2011年跨度五年的这个浩大工程,我对中医文献研究的收获之多,又远胜此前二十年的用功。这当然是题外话的后话了。
之后不久,菜九段给我寄来了数本《古史杂识》,这是他历史研究的一级跳。之所以要寄来数本,一方面是让我留一本阅读,另一方面是要我将剩下的几本转送给他昔日的同窗与我的同道。拿到书后,我把书中的38篇文章全部仔细阅读了。这些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类:少数是纯考证性的,多数是考证与议论相结合的。书中所有的文章都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文字流畅,可读性强,我不由得对菜九段这个非文史专业出身的学者产生了敬意。菜九段十分推崇胡适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因此他在《古史杂识》的勒口特地印上了胡适的上述话语,标明自己愿意遵循胡适的主张来治史。在《古史杂识》中,菜九段抱着怀疑的态度,本着实证的精神,对自己所读的历史文献一一进行了认真的辨析。
凡是能得到证实的,他就认为是信史;难以得到证实亦难以得到证伪的,他就存疑;凡是能得到证伪的,他就认为是虚构的东西。如《陈胜故里阳城考》,列出了六条理由,支持《汉书·地理志》陈胜故里为汝南之阳城说,并且主张汝南之阳城在今河南省淮阳县。虽然此说尚未成为共识,但可备一说是无疑的。在《试论〈触龙说赵太后〉的史实之伪》一文中,他认真地分析了赵国、秦国、齐国、燕国的情况,得出结论“《触》文结局的合理性得不到所涉四国任何一国情况的支持,令人疑窦丛生。笔者以为,《触》文与《战国策》中很多篇章一样,可能是一种随意虚构,未可信以为真”。《触龙说赵太后》是一篇好文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名言,具有很高的警示意义,但好文章并不等于其中所述一定是信史,菜九段用严密的实证方法,提出这篇文章可能是一篇随意虚构的文章,给我们在阅读这篇好文章时提供了更多的认知要素。
2006年底,我去南京办事,第一次见到了菜九段先生。他中等个头,初看像是一个北方汉子,但观察他的言谈举止,又感觉是一个地道的南方人,为人谦和随意,说话不急不缓,善于替人着想,做事认真细心又执着。他说与读大学时那些天分极高的同学们相较,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正是由于意识到自己不算聪明,所以不敢偷懒,时时勤奋读书,勤奋写作,以勤补拙,总算有了一点成果。我对他的话深以为然,世间高智商的人太多了,但他们一生的成就多半与自身的高智商不相匹配,倒是许多看来智商似乎不高的人,靠着以勤补拙,往往却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甚至有较大成就。老天的造化大概就是如此,人生的辩证法大概也是如此。
之后不久,菜九段给我寄来了数本《古史杂识》,这是他历史研究的一级跳。之所以要寄来数本,一方面是让我留一本阅读,另一方面是要我将剩下的几本转送给他昔日的同窗与我的同道。拿到书后,我把书中的38篇文章全部仔细阅读了。这些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类:少数是纯考证性的,多数是考证与议论相结合的。书中所有的文章都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文字流畅,可读性强,我不由得对菜九段这个非文史专业出身的学者产生了敬意。菜九段十分推崇胡适说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因此他在《古史杂识》的勒口特地印上了胡适的上述话语,标明自己愿意遵循胡适的主张来治史。在《古史杂识》中,菜九段抱着怀疑的态度,本着实证的精神,对自己所读的历史文献一一进行了认真的辨析。
凡是能得到证实的,他就认为是信史;难以得到证实亦难以得到证伪的,他就存疑;凡是能得到证伪的,他就认为是虚构的东西。如《陈胜故里阳城考》,列出了六条理由,支持《汉书·地理志》陈胜故里为汝南之阳城说,并且主张汝南之阳城在今河南省淮阳县。虽然此说尚未成为共识,但可备一说是无疑的。在《试论〈触龙说赵太后〉的史实之伪》一文中,他认真地分析了赵国、秦国、齐国、燕国的情况,得出结论“《触》文结局的合理性得不到所涉四国任何一国情况的支持,令人疑窦丛生。笔者以为,《触》文与《战国策》中很多篇章一样,可能是一种随意虚构,未可信以为真”。《触龙说赵太后》是一篇好文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名言,具有很高的警示意义,但好文章并不等于其中所述一定是信史,菜九段用严密的实证方法,提出这篇文章可能是一篇随意虚构的文章,给我们在阅读这篇好文章时提供了更多的认知要素。
2006年底,我去南京办事,第一次见到了菜九段先生。他中等个头,初看像是一个北方汉子,但观察他的言谈举止,又感觉是一个地道的南方人,为人谦和随意,说话不急不缓,善于替人着想,做事认真细心又执着。他说与读大学时那些天分极高的同学们相较,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一个聪明的人,但正是由于意识到自己不算聪明,所以不敢偷懒,时时勤奋读书,勤奋写作,以勤补拙,总算有了一点成果。我对他的话深以为然,世间高智商的人太多了,但他们一生的成就多半与自身的高智商不相匹配,倒是许多看来智商似乎不高的人,靠着以勤补拙,往往却能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甚至有较大成就。老天的造化大概就是如此,人生的辩证法大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