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那一片远去的记忆!(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等到土墙瓦房炊烟袅袅,到了该吃早饭上学的时间了,放牛的孩子们拉着吃得饱饱的牛回家了。此时的山村,有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远意境,远离喧嚣,纤尘不染。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渝东(当时行政归属为四川)农村物质生活相对匮乏,有许多村落还没有通电,也没有通公路,照明完全是煤油灯,做饭取暖所需煤炭都要用骡马从几十里外的煤矿沿着崎岖山路驮回家,那时也不像现在高清LED大屏幕彩电,家庭影院。除了早出晚归忙于农活之外,偏僻农村没有什么娱乐节目,唯一了解到外界信息、新闻、国家政策的途径就只有报纸,记得那是经常看到的就是《万县日报》,能得到一份报纸我便会翻来覆去看几遍,也曾幻想有朝一日能在报纸上刊登发表自己的作品,从那时候起,对于文学的执着点燃了希望之火,逐渐从小学时候起倾向于文科,导致后来理科一塌糊涂。那时候,农村唯一的娱乐就是下乡的电影队来每个村放电影这也是大人们和小孩子很期盼的事情,当然,是不定时的挨着每个村放,几个社选一个院坝比较大而且居中一点的地方,那时候没有电,都是用那种手拉的发电机。
由于是在宽敞的院坝放映,一般下午天黑前四五点左右会将银幕固定好,这时候位置比较高的人家或者在山坡上劳作的乡民们便会在地里扯起嗓子喊:“晚上看电影咯!”听见喊声的人们便会追问在哪放,像我们小孩子更是欣喜若狂,听见有电影看就爬到树上或者跑到山梁上去观望证实,天还没黑就催家里奶奶做晚饭吃,匆匆忙忙草草刨几口饭在嘴里便吆喝着对门、屋上坎下的小伙伴们,有的拿着手电筒,有的点着用竹篾片做的火把,漫山遍野的乡民们聚集于此,发电机“隆隆”响着点亮放映员那桌子上的灯泡,那时候对于电灯很新奇,人们便围在放映机周围看他操作。电影还没正式开始,村支书开始发言了,一般就是讲的国家政策,计划生育等等,讲话完毕,正式开始放映,影片就是《上甘岭》,《十五的月亮》,《南征百战》,《三大战役》等,很多名字也因为太久远被遗忘了。
这些尘封的记忆,对于同龄人和老一辈还未完全淡忘,在改革开放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代来临,这些扎根在记忆中的往事便是过去式了,那种火把星星点点散落在乡间山路上这道美丽的风景只有回味无穷了。
农忙季节来到了,耕田,播种,插秧。一般自家责任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就不能由自家单独完成,从秧田插小秧到立夏左右栽种大秧邻里之间都是互帮互助,今天你家忙完了,明天又是他家了,家乡方言就是“转工打伙”。插秧、收稻谷都是农村中一年最忙、最累的农忙季节,当然得把家里最好吃的弄上餐桌,腊猪脚炖晒干的土豆片、红薯粉条,汤圆、米酒,还要提前到镇上赶集采购一些农村还未上市的青椒、黄瓜等新鲜蔬菜,曾记得大人们都去田地里干活去了,母亲也在厨房做饭,一般有三桌左右,忙前忙后也很辛苦。趁大人们不注意就溜到放米酒的盆跟前偷偷用勺子舀几瓢,这种由农家自己种植的糯米加上酒曲发酵后甘醇香甜,揭开锅盖芳香四溢的米酒至今回味起来垂涎欲滴;偶尔听到田间地头父亲的高喉咙大嗓子的在喊我的名字:“※※※!送根扁担,几只撮箕来!”于是屁颠屁颠给忙活的大人们送去;
由于渝东山区地带是海拔在700米左右,由层层梯田分布散落在山坡上,并不像平原地区采用机械化耕种收割,因此,在时间效率和劳动强度上大于普通地区,因地制宜,由地理环境限制。水平如镜的梯田里,犁田打耙,男女老幼忙碌穿梭,挑秧苗的站在田埂上,一把一把将秧苗抛在水田里,插秧的多半是青壮年,妇女、老人一般只在秧苗田里负责拔秧苗。插秧的乡亲们,用绳子固定在梯田两头,中间一字排开,谈笑风生,一边说着一些趣闻轶事,插科打诨,边插边移,尔后,层层梯田泛绿,生机盎然。这些久远的过去定格在时光深处,而今乡邻们各在一方,父亲、母亲年迈苍老,自己也常年在外远离故土,只是一种美好回忆,此情此景,我们从农村中走出来的伙伴们,相信不曾将这些美好淡忘,虽然这些乡村生活很普通平淡无奇,但身居都市的孩子们又如何体会感受到朴实归真,回归自然的乐趣?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渝东(当时行政归属为四川)农村物质生活相对匮乏,有许多村落还没有通电,也没有通公路,照明完全是煤油灯,做饭取暖所需煤炭都要用骡马从几十里外的煤矿沿着崎岖山路驮回家,那时也不像现在高清LED大屏幕彩电,家庭影院。除了早出晚归忙于农活之外,偏僻农村没有什么娱乐节目,唯一了解到外界信息、新闻、国家政策的途径就只有报纸,记得那是经常看到的就是《万县日报》,能得到一份报纸我便会翻来覆去看几遍,也曾幻想有朝一日能在报纸上刊登发表自己的作品,从那时候起,对于文学的执着点燃了希望之火,逐渐从小学时候起倾向于文科,导致后来理科一塌糊涂。那时候,农村唯一的娱乐就是下乡的电影队来每个村放电影这也是大人们和小孩子很期盼的事情,当然,是不定时的挨着每个村放,几个社选一个院坝比较大而且居中一点的地方,那时候没有电,都是用那种手拉的发电机。
由于是在宽敞的院坝放映,一般下午天黑前四五点左右会将银幕固定好,这时候位置比较高的人家或者在山坡上劳作的乡民们便会在地里扯起嗓子喊:“晚上看电影咯!”听见喊声的人们便会追问在哪放,像我们小孩子更是欣喜若狂,听见有电影看就爬到树上或者跑到山梁上去观望证实,天还没黑就催家里奶奶做晚饭吃,匆匆忙忙草草刨几口饭在嘴里便吆喝着对门、屋上坎下的小伙伴们,有的拿着手电筒,有的点着用竹篾片做的火把,漫山遍野的乡民们聚集于此,发电机“隆隆”响着点亮放映员那桌子上的灯泡,那时候对于电灯很新奇,人们便围在放映机周围看他操作。电影还没正式开始,村支书开始发言了,一般就是讲的国家政策,计划生育等等,讲话完毕,正式开始放映,影片就是《上甘岭》,《十五的月亮》,《南征百战》,《三大战役》等,很多名字也因为太久远被遗忘了。
这些尘封的记忆,对于同龄人和老一辈还未完全淡忘,在改革开放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时代来临,这些扎根在记忆中的往事便是过去式了,那种火把星星点点散落在乡间山路上这道美丽的风景只有回味无穷了。
农忙季节来到了,耕田,播种,插秧。一般自家责任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就不能由自家单独完成,从秧田插小秧到立夏左右栽种大秧邻里之间都是互帮互助,今天你家忙完了,明天又是他家了,家乡方言就是“转工打伙”。插秧、收稻谷都是农村中一年最忙、最累的农忙季节,当然得把家里最好吃的弄上餐桌,腊猪脚炖晒干的土豆片、红薯粉条,汤圆、米酒,还要提前到镇上赶集采购一些农村还未上市的青椒、黄瓜等新鲜蔬菜,曾记得大人们都去田地里干活去了,母亲也在厨房做饭,一般有三桌左右,忙前忙后也很辛苦。趁大人们不注意就溜到放米酒的盆跟前偷偷用勺子舀几瓢,这种由农家自己种植的糯米加上酒曲发酵后甘醇香甜,揭开锅盖芳香四溢的米酒至今回味起来垂涎欲滴;偶尔听到田间地头父亲的高喉咙大嗓子的在喊我的名字:“※※※!送根扁担,几只撮箕来!”于是屁颠屁颠给忙活的大人们送去;
由于渝东山区地带是海拔在700米左右,由层层梯田分布散落在山坡上,并不像平原地区采用机械化耕种收割,因此,在时间效率和劳动强度上大于普通地区,因地制宜,由地理环境限制。水平如镜的梯田里,犁田打耙,男女老幼忙碌穿梭,挑秧苗的站在田埂上,一把一把将秧苗抛在水田里,插秧的多半是青壮年,妇女、老人一般只在秧苗田里负责拔秧苗。插秧的乡亲们,用绳子固定在梯田两头,中间一字排开,谈笑风生,一边说着一些趣闻轶事,插科打诨,边插边移,尔后,层层梯田泛绿,生机盎然。这些久远的过去定格在时光深处,而今乡邻们各在一方,父亲、母亲年迈苍老,自己也常年在外远离故土,只是一种美好回忆,此情此景,我们从农村中走出来的伙伴们,相信不曾将这些美好淡忘,虽然这些乡村生活很普通平淡无奇,但身居都市的孩子们又如何体会感受到朴实归真,回归自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