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拥金山却穷死的袁世凯六姨太_历史故事(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袁家的医生徐正伦后来向世人透露了一个天大的秘密:“1929年春末,袁世凯死后10多年,他生前的宠妾叶氏接我到小白楼住所诊病。叶氏满面愁容,还带着怒气。我诊查后,劝她据实说明病情。她说:"今天才由姜爱兰医院出来,住院以前月经已经停了3个月,曾请梁宝鉴大夫医治,据说是长东西,需要住院动手术......后来取出了一个成形的男胎。手术后的第3天,我突然发高烧,打针后仍不见愈,就主动出院,不再叫他们治了。"后来,叶氏的病由我诊治了两个多月后才好。”
袁世凯死后,叶氏分得银圆26.4万元、黄金20条、房屋100间。叶氏认为这些钱一辈子都用不完,于是便到处投资。她不会理财,还喜欢大手大脚地花钱,到抗战胜利时差不多把手上的钱都败光了。解放初期,叶氏一家竟穷到靠在北京街头卖冰糖葫芦维持生计。
1955年,北京因城市无业人员过多需要向外移民。当时政府宣传说“天下黄河富宁夏”,去了就能分配住房,过好日子。叶氏听后,脑子一发热就报了名。很快,一家人戴了大红花,被敲锣打鼓地送去大西北做了社会主义新移民。
1955年5月24日,叶氏一家移民来到了贺兰县京星乡3村。移民“蜜月期”当口,当地政府给她家分了两间房,每月供应块煤180斤、煤油4两(相当于现在的2两半),每人每月供应口粮35斤、香油2.5两,另外,每人每月发给菜金1.44元。除此之外,叶氏一家还有次女奇祯每月由天津寄来的二三十元现金,生活水平在京星乡所有北京移民中属上等。
叶氏自从嫁给袁世凯后,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到了京星乡后,她仍然保持着足不出户的习惯,也从不向外吐露自己的身世。尽管这样,还是有好事者传言说,叶氏就是昔日袁家的“皇后娘娘”,常引得人们去争睹这个“娘娘”到底长得啥样。
当时,叶氏已经年过六旬,小脚,走路不稳,家务活都由儿子干,她只是为儿孙做一些针线活,闲暇时看一些书报。她最大的嗜好就是吸纸烟,且烟瘾很大,50支装的耕牛牌纸烟,每月要吸30筒以上。
两年后,叶氏一家的安定日子被一场政治运动搅乱了。1957年“反右”时,因京星移民中,上至袁世凯的姨太太、儿子,下至日伪少将,国民党军、警、特,还有资本家小业主等,文化程度高,讲怪话提意见的人多,故县里将这里作为运动的重点。那时,叶家虽未戴什么帽子,但因家庭出身,被列入了内部掌握的监管对象。
1956年后,移民的供应标准逐月降低,至1958年秋供应完全被取消了,移民的生活越来越苦。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大锅饭”制度,大人、小孩都要到公共食堂分组就餐,谁都不能例外。这对叶氏来说尤为不便--平时她连门都不愿出,现在要每天出3次门,每次都要扶着墙,迈着“三寸金莲”,一步三摇地走向食堂。年已66岁的叶氏,那瘦弱的身躯经历着如此“折磨”,也只好忍着。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京星乡的男女老少才能一睹“娘娘”的“芳容”。
袁世凯死后,叶氏分得银圆26.4万元、黄金20条、房屋100间。叶氏认为这些钱一辈子都用不完,于是便到处投资。她不会理财,还喜欢大手大脚地花钱,到抗战胜利时差不多把手上的钱都败光了。解放初期,叶氏一家竟穷到靠在北京街头卖冰糖葫芦维持生计。
1955年,北京因城市无业人员过多需要向外移民。当时政府宣传说“天下黄河富宁夏”,去了就能分配住房,过好日子。叶氏听后,脑子一发热就报了名。很快,一家人戴了大红花,被敲锣打鼓地送去大西北做了社会主义新移民。
1955年5月24日,叶氏一家移民来到了贺兰县京星乡3村。移民“蜜月期”当口,当地政府给她家分了两间房,每月供应块煤180斤、煤油4两(相当于现在的2两半),每人每月供应口粮35斤、香油2.5两,另外,每人每月发给菜金1.44元。除此之外,叶氏一家还有次女奇祯每月由天津寄来的二三十元现金,生活水平在京星乡所有北京移民中属上等。
叶氏自从嫁给袁世凯后,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到了京星乡后,她仍然保持着足不出户的习惯,也从不向外吐露自己的身世。尽管这样,还是有好事者传言说,叶氏就是昔日袁家的“皇后娘娘”,常引得人们去争睹这个“娘娘”到底长得啥样。
当时,叶氏已经年过六旬,小脚,走路不稳,家务活都由儿子干,她只是为儿孙做一些针线活,闲暇时看一些书报。她最大的嗜好就是吸纸烟,且烟瘾很大,50支装的耕牛牌纸烟,每月要吸30筒以上。
两年后,叶氏一家的安定日子被一场政治运动搅乱了。1957年“反右”时,因京星移民中,上至袁世凯的姨太太、儿子,下至日伪少将,国民党军、警、特,还有资本家小业主等,文化程度高,讲怪话提意见的人多,故县里将这里作为运动的重点。那时,叶家虽未戴什么帽子,但因家庭出身,被列入了内部掌握的监管对象。
1956年后,移民的供应标准逐月降低,至1958年秋供应完全被取消了,移民的生活越来越苦。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大锅饭”制度,大人、小孩都要到公共食堂分组就餐,谁都不能例外。这对叶氏来说尤为不便--平时她连门都不愿出,现在要每天出3次门,每次都要扶着墙,迈着“三寸金莲”,一步三摇地走向食堂。年已66岁的叶氏,那瘦弱的身躯经历着如此“折磨”,也只好忍着。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京星乡的男女老少才能一睹“娘娘”的“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