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了姓名的状元_民间故事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作者:王文思) 堂堂三甲举子竟无名姓!难怪暴戾的朱皇帝要勃然大怒。
洪武四年的一天早上,京城一家低档客栈里,几个等待发榜的举子正在大发"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壮志,两个锦衣卫忽然冲进门来,不由分说捉住一个自称寒门书生的年轻人,连推带拉去了皇宫。
俗话说,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朱元璋以武力夺取天下,但治理国家,他知道还要靠这些熟读四书五经的书生。于是国家政权刚刚稳定,朱元璋就下诏恢复科举制度,明令"非科举者勿得与官"。
科考结束后,本地的举子们都已四散回乡,只剩下一些外地人滞留京城等待榜文。这些人在京城大多无亲无友,要么就是相聚喝酒谈天,指点江山;要么就是出入花街柳巷,打发无聊时光。只有个别家境贫寒的考生担心盘缠用完,就在附近的小店铺里做起了杂工。许多店铺也乐于雇这些学子,期盼他们哪个将来能够出将入相,也是店铺炫耀的资本。
寒门书生便是这些留京举子中的一位。
按照惯例,科举考试三甲考生的卷宗要呈皇帝御览,由皇帝钦点状元、榜眼和探花人选后再发榜公布。当时为防作弊,试卷上考生的名字都是密封的。主管科举考试的礼部尚书,亲手在皇帝面前打开三甲考生的试卷后,发现其中一名考生的考卷上没有名姓,只填有"寒门书生"四字。
不仅考试院的那些大员们奇怪,就连皇帝老儿也困惑了,决定亲自见见这个举子。虽然没有姓名,但皇帝开了口,要找一个考生,自非难事。
锦衣卫把寒门书生带进了大殿,朱元璋一看这年轻人,虽然衣着寒酸,倒是眉清目秀,便温和地问道:"科举考试这等大事,怎么不写名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