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为何国军“投共”将领无缘大将军衔_历史故事(2)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实际上,元帅作为最高军衔,除苏联外,其他国家一般是授予最高统帅的荣誉称号,而并非为军队将领设置的军衔。如南斯拉夫的铁托、朝鲜的金日成、罗马尼亚的齐奥塞斯库等。苏联的大元帅,则是专为斯大林设的。
1952年冬,军队有关部门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开始着手进行军队军衔制具体实行的方案策划工作,并于当年11月26日拿出了方案,由总干部部向毛泽东及中央军委呈上书面报告。这份方案是,军衔设6等20级。“6等”,即:帅、将、校、尉、军士、兵。“20级”,即:元帅分3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将官分4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分3级: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分4级: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军士分4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兵分2级:上等兵、列兵。
这个方案是在苏联顾问卡苏林的参与下制定出来的,基本上是苏联军衔制的一个翻版,略微与苏联有所不同的是,在将级军衔中多了一个“准上将”。
对这个方案,当时,总干部部提出,在“少将与上校之间拟有必要增加"准将"一级”,总干部部提出的主要理由就是,我军当时的现状是,军、师干部共分6个等级,即正军、副军、准军、正师、副师、准师。在这样情况下,就会出现“将较弱的军长和副师长合并为少将一级,在这一级内存在的悬殊很大”的状况,这对于我军的现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而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在军衔系列中设置“准将”。
但这个充分酝酿的设想,却遭到了苏联顾问卡苏林的反对。因为当时的苏联军队中的副师长通常就是上校。如果我军设置了准将这一军衔,副师一级的军官就可以被授予准将。也就是说,与苏军同等的我军副师长,按照这个方案就可能高于苏军的同等军官军衔。这样,在与我军的交往中,对于苏联军官是不利的,所以卡苏林坚决反对。莫斯科也发来电报支持卡苏林的意见,中方最终妥协。
1953年中央军委又不得不重新搞了另一套方案,这个新方案是在第一个方案的基础上制定的,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草案充分考虑了苏联方面的意见,同时也参考了其他国家的军衔制度,并结合当时我军的具体情况,在少将与上校之间增设了一个“大校”军衔,这个方案基本上满足了几方面的需要。同时在新方案中,把在第一方案中称作“上将”、“准上将”的军衔分别改称为“大将”、“上将”。对于尉官系列也作了较大的调整,原来在第一方案中被称为“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的军衔,被改为“大尉”、“上尉”、“中尉”,同时保留原方案中的“少尉”军衔。准尉以下的军衔基本上沿用了第一方案中的叫法。这样,第二套方案即为6等21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1952年冬,军队有关部门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开始着手进行军队军衔制具体实行的方案策划工作,并于当年11月26日拿出了方案,由总干部部向毛泽东及中央军委呈上书面报告。这份方案是,军衔设6等20级。“6等”,即:帅、将、校、尉、军士、兵。“20级”,即:元帅分3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将官分4级:上将、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分3级: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分4级: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少尉。军士分4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兵分2级:上等兵、列兵。
这个方案是在苏联顾问卡苏林的参与下制定出来的,基本上是苏联军衔制的一个翻版,略微与苏联有所不同的是,在将级军衔中多了一个“准上将”。
对这个方案,当时,总干部部提出,在“少将与上校之间拟有必要增加"准将"一级”,总干部部提出的主要理由就是,我军当时的现状是,军、师干部共分6个等级,即正军、副军、准军、正师、副师、准师。在这样情况下,就会出现“将较弱的军长和副师长合并为少将一级,在这一级内存在的悬殊很大”的状况,这对于我军的现状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而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在军衔系列中设置“准将”。
但这个充分酝酿的设想,却遭到了苏联顾问卡苏林的反对。因为当时的苏联军队中的副师长通常就是上校。如果我军设置了准将这一军衔,副师一级的军官就可以被授予准将。也就是说,与苏军同等的我军副师长,按照这个方案就可能高于苏军的同等军官军衔。这样,在与我军的交往中,对于苏联军官是不利的,所以卡苏林坚决反对。莫斯科也发来电报支持卡苏林的意见,中方最终妥协。
1953年中央军委又不得不重新搞了另一套方案,这个新方案是在第一个方案的基础上制定的,称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草案)》。草案充分考虑了苏联方面的意见,同时也参考了其他国家的军衔制度,并结合当时我军的具体情况,在少将与上校之间增设了一个“大校”军衔,这个方案基本上满足了几方面的需要。同时在新方案中,把在第一方案中称作“上将”、“准上将”的军衔分别改称为“大将”、“上将”。对于尉官系列也作了较大的调整,原来在第一方案中被称为“上尉”、“一级中尉”、“二级中尉”的军衔,被改为“大尉”、“上尉”、“中尉”,同时保留原方案中的“少尉”军衔。准尉以下的军衔基本上沿用了第一方案中的叫法。这样,第二套方案即为6等21级:大元帅、国家元帅、兵种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