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感动(3)
2023-05-14 来源:文库网
“农民工”这个群体在陈家顺眼中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一张张对生活充满热切希望的鲜活面孔。在深切了解“农民工”的每一点疾苦和每一点需求后,面对带着不同诉求的乡亲,陈家顺“引导他们寻找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位置”,他提出的择岗建议句句说到老百姓心坎上。在义乌,他帮助农民工得到了离开家乡后的第一份尊重。
7.滴水之恩以“房”相报
广安华蓥打工仔唐果白手起家,在外打工30年后衣锦还乡,捐出3000万元巨资回报家乡,为同乡人修建69套别墅,让他们告别低矮简陋的土坯房,与自己一样住上小洋楼。同时,他又为乡亲规划、建设了葡萄、干果、草莓等产业片区,帮他们找到了致富的新门道。无独有偶,重庆农民高强,初次创业失败,靠同乡人和朋友的精神、物质支持才再次创业,如今身家过亿的他,想到滴水之恩以“房”相报。他赠给同乡村民14栋别墅,在别墅群周边建了酒店和特色观光农业,产权全部捐献给村民集体。授人以鱼又授之以渔,这些成长中的富豪,发达不忘同乡扶助之恩,利用自身经济实力来为家乡输血,带动了乡亲共同致富。
8.最美教学楼与最破乡政府
辽宁省锦州市板石沟乡是一个贫困乡,全乡最不堪的危房是乡政府办公室:一排有35年历史的红砖平房,外墙上到处是磨损的痕迹,屋内因为设备老化,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在这里厕所都是露天的旱厕。与“破屋”相距仅500米的建筑是全乡最豪华的高楼——乡办学校。这座花费380万元建成、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各式设备齐全,就连微机室和实验室都堪与大城市的媲美,是全乡人的骄傲。以前,学校和乡政府办公楼一样,都是危房。2007年,乡政府决定为孩子们建一座漂亮大楼。在这个几乎没有任何企业、没有税收来源的地方,要自筹款建教学楼,无比困难,但是他们做到了,一点一滴筹了100多万元。最终,由省教育厅立项,又争取到200万元专款,才让学校如期建成。而乡政府的房子却一直没钱维修。
板石沟乡的地势地貌决定了乡政府的破房子以后注定会被水淹没:而这排会被淹没的旧房子,却是当地百姓心中最永恒的美好记忆。
9.水灾小城善意多
2013年10月,台风“菲特”重创浙江,连日的强降雨让浙江余姚在水灾中沦陷。一座鱼米之乡的安逸小城一夜之间到处被淹,到处有饥寒交迫的人群。俞熠华是余姚一家小饭店的老板,他的饭店幸运地在水灾中未受任何影响。为把不幸中自己的这点小幸运与街坊分享,连续数日,他从异地采购6000斤蔬菜、2000斤大米和十几头猪,安排四五十名员工,每天从早上7点忙碌到晚上7点,为门口的街坊免费提供热饭热菜上万份。当俞熠华和他的员工发现附近小区水位数日依然高得令人咋舌时,还涉水把盒饭送到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手中。有些独居老人在家里水深没过床、叫天天不应的情况下,接过素不相识的小老板送来的热菜饭就落泪了。小城善意多。水灾数日,余姚街头不乏一些人自备“装置”来救群众,送物资,据说还有几位余姚汉子受国外、省外同学所托,划着皮艇去那些同学家帮忙探望老人是否平安……温馨的故事不胜枚举。
7.滴水之恩以“房”相报
广安华蓥打工仔唐果白手起家,在外打工30年后衣锦还乡,捐出3000万元巨资回报家乡,为同乡人修建69套别墅,让他们告别低矮简陋的土坯房,与自己一样住上小洋楼。同时,他又为乡亲规划、建设了葡萄、干果、草莓等产业片区,帮他们找到了致富的新门道。无独有偶,重庆农民高强,初次创业失败,靠同乡人和朋友的精神、物质支持才再次创业,如今身家过亿的他,想到滴水之恩以“房”相报。他赠给同乡村民14栋别墅,在别墅群周边建了酒店和特色观光农业,产权全部捐献给村民集体。授人以鱼又授之以渔,这些成长中的富豪,发达不忘同乡扶助之恩,利用自身经济实力来为家乡输血,带动了乡亲共同致富。
8.最美教学楼与最破乡政府
辽宁省锦州市板石沟乡是一个贫困乡,全乡最不堪的危房是乡政府办公室:一排有35年历史的红砖平房,外墙上到处是磨损的痕迹,屋内因为设备老化,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在这里厕所都是露天的旱厕。与“破屋”相距仅500米的建筑是全乡最豪华的高楼——乡办学校。这座花费380万元建成、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教学楼各式设备齐全,就连微机室和实验室都堪与大城市的媲美,是全乡人的骄傲。以前,学校和乡政府办公楼一样,都是危房。2007年,乡政府决定为孩子们建一座漂亮大楼。在这个几乎没有任何企业、没有税收来源的地方,要自筹款建教学楼,无比困难,但是他们做到了,一点一滴筹了100多万元。最终,由省教育厅立项,又争取到200万元专款,才让学校如期建成。而乡政府的房子却一直没钱维修。
板石沟乡的地势地貌决定了乡政府的破房子以后注定会被水淹没:而这排会被淹没的旧房子,却是当地百姓心中最永恒的美好记忆。
9.水灾小城善意多
2013年10月,台风“菲特”重创浙江,连日的强降雨让浙江余姚在水灾中沦陷。一座鱼米之乡的安逸小城一夜之间到处被淹,到处有饥寒交迫的人群。俞熠华是余姚一家小饭店的老板,他的饭店幸运地在水灾中未受任何影响。为把不幸中自己的这点小幸运与街坊分享,连续数日,他从异地采购6000斤蔬菜、2000斤大米和十几头猪,安排四五十名员工,每天从早上7点忙碌到晚上7点,为门口的街坊免费提供热饭热菜上万份。当俞熠华和他的员工发现附近小区水位数日依然高得令人咋舌时,还涉水把盒饭送到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手中。有些独居老人在家里水深没过床、叫天天不应的情况下,接过素不相识的小老板送来的热菜饭就落泪了。小城善意多。水灾数日,余姚街头不乏一些人自备“装置”来救群众,送物资,据说还有几位余姚汉子受国外、省外同学所托,划着皮艇去那些同学家帮忙探望老人是否平安……温馨的故事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