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进能退乃真正法器是什么意思(3)
2023-02-25 来源:文库网
“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只是,世上知“知止”之理者多,真能行“知止”者少。我们举目所望的,多乃“不知止”之人事。皆因他们“不知”,故而“不止”。
“知”,非简单之“知道”。古汉语中,“知”通“智”,即“智明”之义。智明,故而理智明晓,知事有利害,晓有当止处,以是而能“知止”。“不知”者,虽知事有利害,有当止处,然而他们非智明之士,知事有利害而只见利甚却不见害更甚。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利令智昏”了。智既已昏,则无从判断何处当止,故而逾越界限,跨步成祸。
由此可知,世上“不知止”的人事,常是因“利令智昏”,失了智明,致以“不知止”。故而,欲要人“知止”,则人必先“知”,然后才能“止”。
范蠡助勾践灭夫差,功高盖世。然而他深知勾践乃“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者,因此他在富贵利禄面前理智止步,携西施而泛江海,悠游人世。他写信给朋友文种,劝他“知止”。文种不听,终为勾践逼杀。范蠡、文种一“知”而“止”,一“不知”而“不止”,结果死生异路,令千古嗟叹。
文种亦世间罕遇之彦俊,而卒以伏剑亡,其见功名富贵之利甚而不省其害更甚,于是失“知”而不能“止”,确是取祸之道。由此亦可知,欲使人“知”,则不仅要使人接受文明之教育,以明知人生各种不可逾越之界限,更要使人深晓其似“利”而实“害”之本质,方能在“利”面前保持理智,而后方能“止”。
生当“知止”,劝君“知”而后“止”,能进能退,善始善终。
热门文章推荐:
精神紧张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开会发言紧张怎么办 4招克服紧张
控制情绪: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
“知”,非简单之“知道”。古汉语中,“知”通“智”,即“智明”之义。智明,故而理智明晓,知事有利害,晓有当止处,以是而能“知止”。“不知”者,虽知事有利害,有当止处,然而他们非智明之士,知事有利害而只见利甚却不见害更甚。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利令智昏”了。智既已昏,则无从判断何处当止,故而逾越界限,跨步成祸。
由此可知,世上“不知止”的人事,常是因“利令智昏”,失了智明,致以“不知止”。故而,欲要人“知止”,则人必先“知”,然后才能“止”。
范蠡助勾践灭夫差,功高盖世。然而他深知勾践乃“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者,因此他在富贵利禄面前理智止步,携西施而泛江海,悠游人世。他写信给朋友文种,劝他“知止”。文种不听,终为勾践逼杀。范蠡、文种一“知”而“止”,一“不知”而“不止”,结果死生异路,令千古嗟叹。
文种亦世间罕遇之彦俊,而卒以伏剑亡,其见功名富贵之利甚而不省其害更甚,于是失“知”而不能“止”,确是取祸之道。由此亦可知,欲使人“知”,则不仅要使人接受文明之教育,以明知人生各种不可逾越之界限,更要使人深晓其似“利”而实“害”之本质,方能在“利”面前保持理智,而后方能“止”。
生当“知止”,劝君“知”而后“止”,能进能退,善始善终。
热门文章推荐:
精神紧张 精神焦虑症的自救
开会发言紧张怎么办 4招克服紧张
控制情绪: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