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网
首页 > 小短文

读旧书,梁漱溟《我的努力与反省》

2022-03-11 来源:文库网

读旧书,梁漱溟《我的努力与反省》


读旧书,梁漱溟《我的努力与反省》,漓江出版社,1987年版。   121.梁先生自称是“自学的极好实例”。在学问上,他强调“一分自求,一分真得;十分自求,十分真得”。这与说话不同,一板一眼模仿,人云亦云,亦无大碍,或有掌声。   122.学校,给人一个自学开端,但未必使自学变得容易。坏的学风,教人投机。兴趣一转移,自学跟不上,认知浅浅,自以为是,毫无进益。   123.书册与见闻,是一对矛盾。时代问题,在书册上找不到答案。社会变迁,进入书册,或留一堆问题,没有答案。学问是从何处生发出来的?梁先生的看法是,“为了解决中亲切实际底问题”。这一点,经常被忽略,变成了为学问而学问,为炫耀而求知。   124.事功与学问,也是一对矛盾。看重事功,不免忽略学问。无学问作根基,事功随俗流转。不看重事功,学问也会沦为自娱。   125.教训与暗示,哪个效果更好?对孩子训斥,他感到精神压迫,也就油盐不浸了。对下属正言厉色,过于强势,或许看着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放长远一看,未必。   126.教育过度,表现为处处担忧,时时指点,最大的害处,是抑制了孩子的自学潜力。梁先生提到时说:“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127.一本书,就在那里,没有机缘,引不起注意,无从谈起兴趣。梁先生说他的自学,“最得力于杂志报纸”。信息发达了,在做学问上,往往引起了注意,却引不起兴趣。面太广,而点不够深入,也不能深入。   128.广闻博识,也可能成为“自了汉”。谋衣食,求利禄,自己认准的,汲汲以求。迈越世俗的见识主张,在学问之外才可求得。遇不到有责任感的人,得不到人格感召,人格的养成就会出现缺憾。   129.浩然正气,光靠读书读不来。身处任何一种境遇,都有偏弊。不拿出“一片向上心”,所谓的逆或顺,都是随遇而安。   130.求知不是目的,也无法涵盖“整个生命向上自强”,“所知愈多头脑愈昏,就不得善学”。求知,得见识,若无法施于行动,学到老又有何用?   131.梁先生自学,着重两方面,一是人生问题,一是社会问题。前者,“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后者,“注意政治而要求政治改造”。在当时,梁启超主编《新民丛报》,“恰恰关系到人生问题、中国问题的双方”,“意趣新而笔调健”。   132.胸襟气概,有不可言传之处。比如,重事功,一个方向是重实用,重评价,进而为他人评价而做或不做;另一个方面,重价值,重实效,抛弃偏激浅薄,排除万难,成其事。两者气概,天壤之别。   133.左说右说,皆对皆对,一副与我无关的样子。没有问题,就失去了求知动力,就无法做学问。   134.问题来自哪里?“不能不认真,不能不用心,不能不加以考究,决不容许我自己欺瞒自己”,梁先生此语甚妙,可借用此处。自欺,默认自欺,错过,着意文过饰非,终得敷衍了事。   135.1934年1月,梁先生讲述自己写文章的方法,“先设身处地将别人的意见,叙述得有条不紊,清清楚楚,而后再转折说出我的意见”。   136.1938年1月,梁先生访问延安时向毛主席赠书,并记录其读书方法:“隔一天再见面时,他取出一搭纸来,纸上已将我书内要点,或他认为好的地方,皆摘录排列,井井有条”,“这些摘录是用秃笔横书在粗纸上的”,“批评的话则不曾用毛笔书写在纸上,而是口述的”。   137.“有什么毛病无法救,其前途亦难有成就”,“其”本来指人,“心思不向内转”的青年人。对人,纵有才气,总不自省,没办法,也找不到好出路。   138.做学问,最难的是滴滴归根。1948年5月,梁先生致信两儿,以做事比之做学问:“精神有所归,有重心,一根脊梁竖立起来,两脚踏在地上,眼光放远,而起脚不妨自近处起脚【有两处‘起脚’,或为笔误】,胸怀胆量放大,而做事亦不忽略碎细、心里绝不焦急。但心思亦不旁骛,于是在学习上滴滴归根,一切见闻知识都归到这里,不知不觉系统化、深邃化。”   139.强制,威迫,利诱,只是手段。一用手段,就得到不真心,或者他欺人、你自欺,或者你欺人、他自欺。“无诚无物”,其本章,是去掉手段、露出真心,才可有所获。   140.蔡元培的成就,超越学问和事功,“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他之有容,是率真的有容;他之率真,是有容之率真”。   141.梁漱溟论及梁启超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蔡元培作比:“在空间上大过蔡先生,而在时间上将不及蔡先生”。此论高妙。   142.94岁时,梁先生对《良友》画报记者说:“我一生的是非曲直,当由后人评说。自己为人处世,平生力行的,就是:独立思考,表里如一。”并写座右铭:“情贵淡,气贵和。唯淡唯和,乃得其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
猜你喜欢